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在经历了发展的挫折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恢复和重建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事业体制改革的进行,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部门将日益实现社会化管理,社区建设将会有很大发展,这些必然会对各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40多所院校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在此背景下,我院2002年经天津教委批准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当年招收学生人149人,2003年招收167人人,2004年招收127人,并有4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高职毕业生考入本专业接受本科教育,目前本专业在校生480多名。
可以说,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本专业师资队伍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农学院的新建专业。
近年来,通过调入、教学科研、培训等途径,该专业师资队伍在组织建设、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任课教师全部符合岗位资格要求。
现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任课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8名。
本系教师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在2004年度天津农学院青年教师演讲大赛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名教师,获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受到院的奖励。
主讲教师均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
目前已经完成及在研的科研项目有10多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本专业的特点作为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多科学交叉、综合的产物,它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
公共事业管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从行政学的母体上分离出来的。
但是,它是以综合、交叉领域的面貌出现的。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公共事业管理学大量地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进一步扩展的结果,是在与当代经济学、政治学、政策分析和组织与管理理论的进一步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日益稳固。
可以说,跨学科性是公共事业管理学的深层次基础和广阔的背景,专门化是它确定自己学科地位的内在根据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
公共事业管理学既来源于公共事业管理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及过程的研究,加深人类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增加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知识,并通过概念、原理、假设、理论和方法等形式,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而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
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又具有应用性研究的特征,它以现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公共事业管理要分析解决公共事业组织在现实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实际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的经验教训,为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实践服务。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从专业本意上讲,是培养能够胜任在文教、体育、卫生、金融、保险、社区等公共事业组织及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涉及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研究等。
本专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需要同学们注意:1.公共事业管理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政策不断出现,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一起构成了整体的社会发展。
这要求同学们经常翻阅专业期刊,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这些新观点、新理论。
这不仅对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
2.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趋势明显,学好本专业需要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不仅有管理与公共管理方面的,而且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心理、行为科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这要求同学们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意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课堂教学与自学、专业学习与非专业学习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3.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必备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之外,更加看中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对于从事公共管理的文科学生,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良好的习惯、沟通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4.针对农村区域综合发展培养所需的农村乡镇、农村社区管理人才是我院本专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院培养的学生一部分在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企业、政府部门就业,与在中央及其各部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处于具体的操作层面,其知识面要求更宽。
更需要同学们广泛涉猎,充实和丰富自己。
本专业的定位及就业去向本专业属于管理学科门类,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公共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本科专业修业四年,合格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院本科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直接走向社会就业(除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外)。
同学们能否顺利就业并找到好的工作岗位,关键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具体说,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是:1、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如科委、教育局、卫生局、环保局、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文化中介组织)、体委及各类体育中介组织等,主要从事各种公共管理工作、政策调研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订、财务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2、社区管理部门,如物业公司等,主要从事社区的组织管理、服务管理、文化教育管理、环境管理、治安管理等。
3、农村乡镇管理部门,如乡镇政府等,主要从事乡镇管理工作,如政策调研、发展规划制订、统计与财务管理、科文教体卫管理等工作。
4、各类教学单位及其他单位。
本专业毕业证及学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和我院对获取毕业证和学士学位均有明确的不同条件要求,详细规定请同学们注意查阅有关文件规定。
其基本要求是: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各教学环节的任务并符合要求,计算机通过天津市教委统一组织的二级考试,英语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四级考试并达到我院规定的标准要求,没有考试违纪及其他纪律处分。
本专业的教学进程安排根据《天津农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的规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培养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行学年学分制,基本学制四年(也可延长1―2年毕业,但需要提出申请并或批准),全学程总计199周,分8个学期,每学期20-21周,每学期教学周数在18周以内,有2―3周的集中复习与考试。
培养计划的前两年即1―4学期,以公共基础课及少量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主;5―7学期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必修课),并需要完成至少30学分的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
同时,需要利用假期进行军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
本专业学分的基本要求学分是表征课程量的计算单位,它体现了学生修读课程时付出的劳动量和所需要的时间,也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深浅和难易程度。
学分的最小值为0.5分,凡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考试成绩不合格,则不能取得学分,需要重修并参加相应的考核,直到通过才能取得相应学分。
在基本学制时间内,学生应完成的最低总学分一般为165学分―180学分,其中课内总学分为135-150学分。
每个专业的具体学分要求不同,教学计划中有具体规定。
学分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必修理论教学每18学时(18节课)为1学分,例如《中级财务会计》54学时,则计为3学分,选修课每20学时为1学分,保险学36学时,考虑到计算方便,计为2学分;(2)体育、实验课、计算机实习、英语听力等每30-36学时为1学分;(3)经学院认定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每20学时为1学分;(4)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每周为1学分;(5)校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每周为0.5学分;(6)入学教育和军训为2学分;(7)毕业论文为5学分;(8)其它各类素质教育活动的学分按有关规定计算。
本专业要学习哪些类课程我院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是按照国家教委的统一要求开设,大部分是各个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大部分是管理类专业的共同课程,它们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
专业限选课是供本专业学生选择的选修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拓展专业技能。
学生应当学习的专业限选课不低于10门课程(20学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就业需求等自主选择,只要达到一定的选修人数,就可以开课(计划中所列的专业限选课不见得都开设,取决于选择的学生人数)。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的同学开设的,主要是本专业课程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学生必须修满10学分。
本专业每学期要学习哪些必修课程第一学期: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健康教育,政治经济学。
共计22学分。
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共管理概论,经济管理概论,体育。
共计22学分。
第三学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VB程序设计,大学英语,体育,微观经济学,初级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
共计25学分。
第四学期: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英语,体育,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级财务会计,公共关系学,管理经济学。
共计21学分。
第五学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公共组织财务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学。
共计18.5学分。
第六学期:领导科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共计10.5学分。
第七学期:行政管理学,公共组织学。
共计4学分。
选修课由同学们根据实际选择。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
以上计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希望同学们注意每学期的开课计划安排。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其作用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统计学、初级会计学、公共财务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公共关系、财务管理、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组织学、领导科学等。
通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学和公共组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通过《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具有普遍应用性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掌握公共事业与行政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通过《初级会计学》、《公共财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方面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管理及公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这不仅是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从事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指标和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统计是从事各种管理工作与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管理类专业最基本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人力资源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创新。
通过《公共组织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领导科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和领导艺术方面的知识等。
通过《公共政策学》和《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学习,不仅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运用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律,明确政策主体和政策过程、类型、目的和手段,还要掌握财政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社会保障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实践性,要求掌握它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特别是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掌握当前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机处理一般的专业问题。
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特点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能够接触社会,增强对实际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与方法;二是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用来分析实践问题,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现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三是通过实践,使同学更早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以后应聘、就业积累实际经验。
因此,同学们必须象对待专业课程一样,给予高度重视。
自然科学的实习主要是在实验室里或试验地里完成的,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主要是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取得大量调查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来对实践教学进行总结。
同时,也有部分实践环节需要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在计算机房进行。
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安排实践教学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假期教学实习、假期社会实践、课程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六个环节,总计20学分。
实践教学在原则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安排,贯穿于全学程各个学期,尤其是课程综合实习由有关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安排设计。
各个环节的内容、具体时间安排和学分情况可查阅教学计划。
如何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准备工作进行毕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是四年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也是同学们检验四年大学学习成果、进行实践锻炼和为顺利就业准备的过程。
同时,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独立指导下,学会撰写论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要求,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点是本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
毕业论文完成后需要进行答辩,这点对检验、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根据本专业实际,毕业实习工作一般采取同学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的办法,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同学可在就业单位实习,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同学可结合自己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做一些实际调查工作。
毕业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在第8学期,共计14周。
在撰写毕业论文方面我院教务处和经管系有基本规定要求,届时会统一部署。
在此希望同学们注意: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需要同学们从大学学习生活开始逐步培养、逐步锻炼,一方面要认真完成有关课程要求的课程论文和作业,不断改进和提高思维、写作水平,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并完成相应的论文或实习报告的撰写。
这两个方面是直接的锻炼和积累过程。
同时要求同学们经常在图书馆、网络上学习、分析本专业的有关学术论文,体会、掌握相关的思路、方法、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等,这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本专业应当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1、基本专业能力。
主要是:(1)熟悉我国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制度;(2)掌握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5)具有进行信息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
2、基本写作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在校期间至少要完成下列课程的有关专题论文(题目及要求由任课教师定):(1)公共经济学;(2)公共事业管理学;(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社会保障学;(5)公共政策学;(6)管理心理学;(7)公共组织学;(8)领导科学。
3、学习能力。
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成,包括阅读、聆听、学习、思考、笔记、记忆和应用,作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除包括体现在上述各个过程中的能力外,还应包括为完成一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而查阅和积累资料的能力。
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核心。
另外,大学阶段在学习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教师教授为主体转为以学生自学为主;二是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习向对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应用方面转变;三是从只重视专业知识,转变为重视全面知识的学习。
4、创新能力。
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组织制度创新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人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其他创新的基础。
培养创新能力要作到:(1)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型思维,锻炼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2)积极参与各项有益活动,提出富有创意性的活动设想;(3)培养创新理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5、基本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本专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有2-3次的演说锻炼,具体内容由班主任、班委、系学生会等组织实施。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6、英语能力。
有一定的阅读、听、说和笔译的能力。
在专业英语方面,能运用英语阅读专业书刊,能熟练翻译2万字的外文书籍,译文由专业英语教师评定成绩。
7、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学期间要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
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1、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专题讲座和资格证书培训完成。
2、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贯穿于有关专业和专业课始终,而且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得以强化,并通过专题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锤炼。
3、语言及社交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和演讲活动,为学生创造讲话的机会,锻炼基本语言能力;通过开设有关公关社交课程、课程分组活动、参与社会各种实践、观看成功公关案例光盘、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锻炼学生社交能力。
4、英语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环节外,在新生一入学就应了解英语学习的方法。
通过在系内开设英语角、班内开辟英语园地、聘请外籍教师或留学生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结对子用英文交流、写信或发E-MAIL等形式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5、计算机能力的理论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计算机应用能力可通过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和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如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分析、统计分析、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得以培养和锻炼。
另外,系计算机室面向学生开放。
如何准备考研深造在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的招考比例也随之增加,它已经成为许多同学努力的方向。
从考研总体情况看,本专业考研去向在院校上既有农业院校,又有非农业院校;在专业上去向上更广,既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有行政管理专业,特别是跨专业情况非常普遍。
1、选好考研的院校和报考专业方向。
可以浏览有关院校的研究生院网站,了解各院校招考研究生的专业、导师、历年招生情况、考试课程、指定参考书等。
2、及早准备基础课。
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基本是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
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要及早准备,尤其是英语靠平时的学习、积累,考试前的突击成效不大。
3、专业课的准备不能局限于上课教师指定的课本和报考院校专业的指定参考书,还要密切关注报考专业的热点问题。
因为研究生考试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非常注重。
4、考前,有选择地上一些辅导班。
5、有条件的话,可以与报考的导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