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拒赌 安全支付|筑牢学生反电诈“防火墙”
来源:安徽公路工程技工学校 时间:2023-11-25
同学们,当你……接到客服理赔电话时好奇吗?听到刷单返利时手痒吗?看到网络贷款时心动吗?
……
这些很可能都是电信网络诈骗!
一项针对全国10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09%的受访者曾掉进诈骗陷阱,31.25%的受访者曾遭遇过诈骗但没有上当,50.98%的受访者身边有人有被骗经历,仅25.97%的受访者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听说过身边人遭遇诈骗。在此,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助您精准辨别电信网络诈骗伎俩,畅享安全支付。
案例1
购物退款需谨慎骗你钱财才是真
在校大学生郑某在上自习时接到一个自称支付宝总部客服人员的电话,对方以其在淘宝购买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理赔为由,诱导其先后分3次向对方转账共计23663.96元。
作案手法
诈骗分子以购物退款、理赔为幌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假冒客服人员骗取消费者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卡等信息后,再将消费者卡上的钱盗走,或直接要求消费者添加指定账号诱导其转账。
案例2
刷单兼职套路多提高警惕明是非
在校大学生王某,在微信群结识了招聘刷单的好友,对方称只要通过指定账号在平台购物,一单就能赚15块。王某脑子一热,便根据对方的提示扫描二维码并输入了转账密码等相关信息,23566元瞬间从账户划走,而对方事前却宣称只要不输入验证码就不会转账。
作案手法
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QQ、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发布兼职刷单广告,并通过“零投资,高回报”、“免费垫付”等手段吸引受害人,然后进一步通过“加盟费”、“佣金”等诱导受害人转账支付。
案例3
校园贷款诱惑深理性分析保平安
在校大学生李某想买一部最新款的手机,便通过QQ群转发的广告找到了某公司的线上贷款平台,顺利办理了一笔5000元的贷款。因无法按期还款,导致利息越来越高,短短6个月贷款从5000元增长到十几万元。由于害怕,小李瞒着所有人,直到恐吓短信接连出现在家人、朋友的手机上。最终,小李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报案。
作案手法
“套路贷”一般会通过微信、QQ、微博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或是在校园学生集中区域发布小广告,并宣称“无门槛、零利息、免担保”,并通过设置合同陷阱、开具远高于贷款金额的借条、故意让大学生逾期等方式“步步设套”。
案例4
出租出借赚外快贪图小利触底线
在校大学生张某,读书期间在一家奶茶店做兼职,奶茶店老板阿斌说有事借他的银行卡用,借一张卡给600元。除了张某外,阿斌以奶茶店经营需要资金周转为由,使得好几名大学生都出借了自己的银行卡,并将银行卡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据了解,这几名涉案在校大学生明知出租出借银行卡是违法行为,但碍于面子,最终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熟人碍于面子、不好拒绝的心理,借用租用熟人或朋友的银行账户,殊不知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
案例5
个人信息保护好账户买卖是违法
在校大学生万某,在网上看到有人以每张500元的价格收购银行卡,这对于处在求学阶段又没有收入的万某来说是笔可观的收入,万某将自己的3套银行卡卖给了涂某,获利1500元。此后一段时间万某成为“卡贩”在学校寻找“卡农”,将收购的银行卡卖给卡商涂某,这些银行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最终万某和涂某因利用21名被害人银行卡共转账207万余元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而获刑。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群或网站发布收购银行卡信息,以较高的价格对银行卡进行收购。
(注:部分数据和案例来自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我们) 划重点 防骗·秘籍
面对多变的违法犯罪手段,该如何应对?从以下这几方面来保护自己哦,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不透露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转账汇款。思想意志要坚定、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轻信低门槛、高回报的网上兼职,坚决杜绝网络刷单等违法行为,加强自我防范,不因贪图小利而受到诱惑。消费需理性,不良网贷需抵制。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跟风,了解相关金融贷款知识和法律法规,如有借贷需求,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银行账户保管好,守护自己钱袋子,坚决不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牢记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