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清和的学生评价(肖清和是不是北大毕业的)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2-06 00:24:22
一、肖清和的求学生涯
肖清和自小家境贫寒,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第二年春天,在改嫁的母亲的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肖清和是不是北大毕业的
1、肖清和,男,1980年出生,安徽潜山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并已取得一系列较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2、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三、苦难 我的大学肖清和读后感
1、“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的苍白无味”。这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2、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然尔,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好多次,都让我留下了泪水。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尔至,猝不及防。着灾难过早而又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静与温馨。
3、年轻英俊且才华横溢的父亲突然得了麻风病,而不久又离开例如人世,接着三岁的妹妹掉近火盆,烧伤极其严重,整整号哭了三个月。在父亲刚刚去世后,母亲以前离异的那人又从监狱中出来,开始向这孤儿寡母报复。为了逃脱这恶魔的残害,母女几人被迫离家。由于经济负担,六岁的孩子被卖做童养媳,尝尽了生活的酸甜哭辣。在十四岁时,终于母亲来信。说接去新家,然而,并没有过上好日子,等待她的确实更艰辛的生活。为了支撑生活,这柔弱的女孩,竟上山砸石头转钱。多少次手指被砸的皮开肉绽。都说手指连心,那可真是所谓的撕新列肺的痛吧!
4、然而,着一切的苦难并没有压跨这个女孩,更是造就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她知道留泪是软弱的表现,更是换不来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十四岁的她就成了非常厉害的砸石工,转的比别人都多。家里的再次变故,使家里负债累累,无奈之下,决定外出大工。
5、虽然苦难一直萦绕着她,她却丛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苦,再累的时候,一直坚持写作正因为这样,后来竟成了《知音》的编辑。这真的让我感到梦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只要坚持,只要努力,旧可以实现。记得作者说过“生活之所以有-滋有味,是因为前面永远是拐角”,她的人生真的是不断出现拐角,拐角所呈现给她的是灾难和挫折。但是它所带来的更是挑战和机遇。甚至有的拐角带给我们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好运。看来,我们还真的要以一个全心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那些拐角啊!
6、人不能选择出生的命运,但能选择生存的命运。不能选择降临在我们身上的苦难,却可以借着苦难一步步的前进。攀向人生的顶峰,却经历生命中所能享受的最美风景。苦难,是财富,是金矿,是一所更重要的人生大学。我们不必为之恐惧,二要勇敢的接受。跨过一条条的苦难之河。
四、肖清和的主要论著
1、《<铎书>校注》,(合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2、《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著),张志刚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诠释与歧变: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载《广东社会科学》4(2011):137-147。
4、明清天主教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回顾(1933-2008),载《宗教哲学季刊》55(2011):117-134。
5、批判与改造:明末清初天主教与道教文化的相遇,载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ProQuest、EBSCO)2(2010):118-130。
6、灵异故事与明末清初天主教的民间化,载《东岳论丛》1(2011):29-4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6(2011):84-86。《光明日报》“理论·史学”2011年2月24日11版观点转摘)
7、明末天主教徒李九标交往考略,载(澳门)《文化杂志》76(2010):129-150。
8、中西之别:明末清初天主教丧葬礼初探,《道风》(A&HCI)33(2010):97-118。
9、经典、诠释与汉语神学,载《道风》(A&HCI)33(2010):293-305。
10、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宗教学研究,《宗教哲学季刊》50(2009):1-16。
11、身份认同与历法之争——以《不得已》与《不得已辩》为中心,《天主教研究论辑》,第5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页166-220。
12、李九标与《口铎日抄》——明末福建天主教徒的交往、身份与宗教生活,载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第三届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67-203。
13、吴历与清初中国天主教教会——以《续口铎日抄》为中心,(台湾)《新世纪宗教研究》,第六卷第四期,2008年,页112-157。
14、略论宗教中的意义——以宗教社会学为视角,(台湾)《宗教哲学》,41(2007):页185-200。
15、张星曜与《天儒同异考》——清初中国天主教徒的群体交往及其身份辨识,《天主教研究论辑》,第4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213-263;(加拿大)《维真学刊》(电子版200702期)。
16、明末天主教徒群体交往与身份意识:以李九标与《口铎日抄》为中心,《哲学门》,Vol.8,第一期,2007年,页155-173。
17、略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模式,(台湾)《宗教哲学》,39(2007):页68-84。
18、明末天主教徒韩霖《铎书》中的文本理解与诠释,(台湾)《辅仁宗教研究》,第十四期(2006年冬),页127-161。
19、理解与诠释之间——《铎书》考辨,《基督教文化学刊》,第13辑,2005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215-242。
20、论徐光启多层面的皈依过程(译文),(比)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汉学研究》第十二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页433-447。
21、书评:Nicolas Standaert,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Funeral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哲学门》22(2010):340-347。
22、书评: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汉学研究》28(2010):347-353。
23、书评: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27期,2007年,页295-303。
24、书评: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哲学门》,第七卷(2006)第一册,页311-317。
OK,关于肖清和的学生评价和肖清和是不是北大毕业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