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硅步?千里之行积于跬步是什么意思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3-11-21
一、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2、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意思是说:伟大的成就要从正确的方向(目标)开始。要注意细节凡事从小事。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老子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6、《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哪里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出自:荀子《劝学》。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4、荀子(前316年?-前237年?),名况,受尊称为荀卿,因汉代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赵国人。
5、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楚国兰陵令,到赵国、秦国游说诸侯,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6、荀子的道德信念像孟子一样强,他认为道德是统一天下的绝对必要条件,伦理价值的实践与否,将决定国家兴衰与天下治乱。与法家不同,法家认为道德价值对国家秩序来说并无正面作用,荀子则认为伦理道德能统合社会。
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百度百科-荀子
三、“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的意思是说: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
2、出处: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4、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5、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6、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四、千里之行积于跬步是什么意思
1、千里之行,积于跬步: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2、万里之船,成于罗盘:航行了万里的船,也是因为有了罗盘的指引方向,才可以行驶的
3、伟大的成就要从正确的方向(目标)开始,要注意细节,凡事从小事开始做起。
4、凡事要想做大,都得从小处做起,从眼前最基本的事物做起。
5、如果一个人心里有远大理想,却不愿意一步步去努力,那他永远也不会有美梦成真的那天。
6、人生目标确定容易实现难,但如果不去行动。
7、没有行动的人只是在做白日梦,所以心动不如行动,勇于迈出行动的第一步,你成功的机会就会提高,而光想不做,那你将永远没有实现计划的可能。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