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剑撞而破之的而是什么意思(拔剑撞而破之的破词类活用是什么)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01-30 20:40:19
一、拔剑撞而破之的破词类活用是什么
破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使...破。出自两汉司马迁《鸿门宴》,句子译文:拔出剑来敲碎了它。
拼音:pò,部首:石,笔画:10,繁体:破,五笔:DHCY
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
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
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
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
组词:道破、破碎、破坏、打破、爆破、破损、冲破、破绽、破裂、破晓、破落、破除
3、变革(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
释义: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
释义:用炸药的爆炸威力破坏物体。军事上用以杀伤敌人,炸毁敌方技术兵器,破坏军事目标等。经济建设中用于采矿、筑路和兴修水利等。
二、亚父受玉斗拔剑掷地,什么意思
1、意思是:这种匹夫小子,不值与他共图大业。
2、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项羽本纪》。
3、原文: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释义: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
5、在“鸿门宴”中,范增极力主张杀刘邦,但是项羽没有。后面范增就说了这一句话“竖子不足与谋”。正是因为项羽没有杀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逼死在乌江岸边。
6、《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7、《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8、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9、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三、拔剑撞而破之的破是什么意思
1、拔剑撞而破之的破是碎。出自司马迁的《鸿门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四、而置之其坐,而是什么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的而是什么意思
2、先自己度量自己的脚,然后把它(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3、而表转折的意思。而在古文中很少有实际的意义,大部分是用来表示一种关系。
4、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5、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6、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7、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9、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10、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11、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12、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13、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5、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16、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17、「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18、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9、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0、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2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2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5、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2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7、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8、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9、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30、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1、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32、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3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34、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5、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36、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37、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38、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9、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40、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1、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42、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43、[then;after that]以后;后来;然后
44、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45、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46、[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有时候
4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8、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49、[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连词。何况
5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51、[thirty years of age]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2、[and;(not only…) but]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53、[that is all]――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54、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5、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56、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57、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58、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59、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60、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6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62、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63、表(从……到……):从上~下。
64、笔画数:6,部首:而,笔顺编号:132522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