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登录入口:http:zhjw.scu.edu.cnlogin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01-25 20:10:04
一、四川大学教务处本科登录系统地址
四川大学教务处本科登录系统地址: ://jwc.scu.edu.cn/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4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截至2017年底,学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14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7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549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73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5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3人、讲座教授16人,国家“*”领军人才1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0人,“四青”人才104人次,“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39人(4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323 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连续成功举办6届“国际课程周”。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二。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700余人。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1项。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9.53亿元。2016年度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335家。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2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3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图书馆现有纸本文献67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8个,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8.5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8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二、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一、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jwc.sicnu.edu.cn/default.aspx,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我校。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
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0人,“四川省”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28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39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特聘教授、国家“”、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33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90项、省级项目429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35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96项(其中一等奖3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4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49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0项)。办学71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科研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0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研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多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2.5亿余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1.1万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SCI/SSCI一区等高级别论文近400篇,授权发明专利155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000多项。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内第2,省属高校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3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省内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并列第3。
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建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与韩国延世大学合办“成都世宗学堂”。
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长期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广元市苍溪县、广安市武胜县等贫困县。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先后在南充市仪陇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广元市苍溪县、达州市达川区、凉山州普格县、甘孜州理塘县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助力精准脱贫。
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全体师大人坚定以,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认真履行四川师大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登录入口:://zhjw.scu.edu.cn/login
1、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zhjw.scu.edu.cn/login
2、12月7日下午,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到访四川大学。李言荣校长在望江校区明德楼贵宾厅会见来宾,并出席相关活动。
3、德国国务秘书施泰凡•施泰因莱,德国驻华大使葛策,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省外事办主任崔志伟、副主任张业初,外交部欧洲司参赞曾凡华、礼宾司参赞杜晓晖,副校长晏世经等参加相关活动。
4、◆共叙中德高校数十载交流情期待开启中德教育文化科技合作新篇章
5、当日下午,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一下车就受到了川大中德两国学子的热烈欢迎。
6、李言荣首先代表学校对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总统阁下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办学实力、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情况。他说,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就来自于200多年前的洪堡大学,她给大学赋予了除教学以外的科学研究的职能,这对世界的大学影响很大。近年来,川大大大加强了与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生交流、科技合作和联合办学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与总统阁下的母校吉森大学以及亚琛工业大学、克劳斯塔工业大学等7所德国知名高校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近5年就培养了近400名德国留学生,共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水资源研究中心”“中德国际学院”等联合科研机构和办学机构。他说,德国有句谚语:“山与山不相逢,人与人要相遇”,中国同样有句古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信今天总统阁下的来访一定能够加深我们对德国的了解,一定会促进川大与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让中德两国的友谊之树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7、“非常感谢李校长的热情的欢迎,能在四川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发表演讲非常荣幸。冬日的成都虽然寒冷,但四川大学的热情接待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说,“在出访前,我了解了四川大学的悠久校史,看到了德国的大学和四川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互动频繁,尤其是看到包括自己母校在内的多所德国高校与四川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感到十分高兴。”希望通过此次访问,能促进川大和德国高校的合作,推动中德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8、随后,李言荣代表学校向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赠送了纪念品,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在题词薄上签名留念。
9、◆敬佩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双方携手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10、会见结束后,施泰因迈尔总统在李言荣校长的陪同下,前往学校笃行楼为500余名川大师生和各界来宾做演讲,并与现场师生互动交流。李言荣校长致欢迎辞,晏世经副校长主持演讲会。
11、“中德经济深度交织、彼此依赖。”施泰因迈尔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令人敬佩。这期间,中德关系密切,双方在经贸合作、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今天,中国是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的国民经济深度交织,彼此依赖。中德两国的教育文化科技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在德留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德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川大交流学习。希望今后双方的这种人员交流往来更多、更紧密。
12、“四川再次美丽绽放,令人叹为观止。四川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意愿和意志让人无比敬佩。”在谈到对四川发展的感受时施泰因迈尔指出,此次是他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二次访问四川。十年来,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中所展现的非凡勇气和毅力,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钦佩。希望更多的德国人民能来到这里,加深对中国、对四川的了解。
13、“未来世界充满张力和不确定性,需要大家携手创造美好明天。”他表示,数字技术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人类世界,未来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变革,大家要以合作的精神去携手创造,勇于开拓创新,共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14、在提问交流环节,我校同学围绕“加强中德人文交流”“促进中德经贸合作”“为何再次选择访问四川”等问题向施泰因迈尔提问,他都一一作答。他表示,中德的人文交流还有很多的空间和潜力,希望双方下一步在旅游、工作互访方面,加大合作和交流。对于再次来到四川,施泰因迈尔表示“非常惊喜”,这里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更让人高兴的是,有更多中国年轻人带着探索欲、求知心去了解德国,德国的学生也来到中国交流学习,希望中德人民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和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登录入口:://zhjw.scu.edu.cn/login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