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高考复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关于高考复读的国家政策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01-27 21:41:22

一、2020年高考政策复读生有何优惠

1、报名费用减免。高考复读生在报名时,可以享受一定的报名费用减免。这将有助于减轻复读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复读生的报考积极性。

2、考试科目选择。高考复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一部分科目的考试。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读生的考试成功率。

3、成绩优惠政策。高考复读生可以享受一慎早定的成绩优惠政策。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读生的录取率。

4、其他政策。高考复读生还可以享受其他政策,如高校加分政策、专业调剂政策等。

1、减轻复读生的经济负担。报名费用减免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减轻复读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复读生的报考积极性。

2、提高复读生的考试成功率。考试科目选择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复读生的考试成功率,提高复读生的录取率。

3、提高复读生的录取率。成绩优惠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戚世复读生的录取率。

4、促进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复读生新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促进高考制度的改革,推动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公正。

1、加强宣传。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复读生了解新政策。

2、完善政策。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效性。

3、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确保政策的落实情况。

4、加强服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服务,为复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考生来说,复读需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和信念。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给予考高孝肢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度过复读的难关,同时也需要关注考生的心理健康,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复读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对于一些考生来说,复读是他们实现自己职业和人生目标的必经之路。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复读将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复读政策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为考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高考复读政策

法律分析:高考并没有取消复读生政策,只是将应届生和复读生做了区分,将复读生作为社会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同时各省也出台了针对复读生的衔接政策,只要是符合条件的考生就可以参加高考。复读生不需要从高二起参加合格性考试,只需要参加全国统考的考试。具体内容参照各省市地区教育考试院发布的信息。但已经有一些省份开始不允许普通高中(公办高中)开办复读班。

法律依据:《教育部关于规范2020年全省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通知》

1.规范招生方式管理。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普通高中招生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组织实施,所有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具有就读地连续三年初中学籍的毕业生以及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和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和招生录取。国家和省批准的海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民族班按现行规定执行。所有公办、民办学校的招生录取均以学生中考成绩为依据,一律不得举行自主招生考试,一律不得跨市(州)掐尖招生、提前招生。

2.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各地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学校按照核定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提前招生。起始年级不得出现超过55人大班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的50%以上要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举办复读班的学校要严格登记学生信息情况。

三、请问2020届的考生没考好,在2021新高考能复读吗

高考改革后的“新高考”,只是对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形式做了调整,并未禁止复读生及社会考生参加高考,也就是高考报名要求和未改革前的高考是相同的。

不过由于高考改革后,以前的一些必考科目会添加到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考察,并将分数计入到高考分数中。因此,你的旧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可能无法在新高考中生效,要重新参加考试。

报考新的学业水平测试也不会限制复读生和社会考生。但由于新高考变化较大,所以要充分了解考试规则、明确需参加的考试科目后再进行复读备考。

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

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学业水平测试、语数外科目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根据高中学生修习的要求设置。鉴于语文、数学、外语另外组织考试,艺术体育、研究性学习等列入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学科不再列入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设置坚持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即有共同必修的科目,也有个人选修的科目。为减少测试科目与测试次数,选修科目测试的内容包括该学科的必修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向社会开放,参加高考必须参加学业水平测试。

往届生已取得普通高中综合考试成绩的,在原成绩有效期内,可视为必修水平测试的成绩,并转换为相关必修科目的等级。但必须参加当年选修科目的测试。

四、关于高考复读的国家政策

1、国内各省教育部都有声明,对待复读生,必须和准高三生录取政策一视同仁,高考不得有克扣分数出现。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加分这一项,每个民族都一样。

2、国内教育部声明,所有的复读生,都和准高三生的待遇是一样的,不得出现偏袒或者不愿意招收复读生的情况出现。不过复读生要明白,国内大部分军事类的大学都是不收复读生的,部分大学也是有这样的规定。

3、复读生和准高三生在高考政策是一样的,没有地区限制,而且高考后和其他毕业生一样,都是达到同样的分数线来做录取。

首先,在志愿填报上,复读生是不可以报考国防生和军校军事生(不是地方生);公安现役院校(与公安院校不同);8年制医学;某些特殊专业(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的)等。其次,有一些学校的专业会明确规定不招收复读生的。

除此之外,国家考虑到复读生有可能会受到区别对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各省的教育机构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表明了: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歧视复读生,与应届生享同等政策和待遇。如果你是少数民族,那么你高考复读同样享受加分待遇。

复读生在港澳的院校录取方面也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大家只要达到所报的院校规定分数,就可以报名港澳院校的相关专业,正常参与面试或者入校读书。

各省(市、区)的教育考试部门明确规定,高考复读生在参加高考和录取的过程中不得出现减分录取的情况。对待高考复读生的录取政策要和普通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在对待少数民族高考复读生的政策上,同样存在加分政策,不得以任何形式歧视高考复读生。

2、部分院校会对高考复读生有所限制

高考复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关于高考复读的国家政策

虽然高考复读生和普通的高考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待,但是在某校高校的录取政策中,也会有明确规定不招收高考复读生,这一点需要复读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院校时格外留心注意。比如一些军事类院校和部分高校的保送生在录取时,有明确规定不招收高考复读生。

高考改革后大部分省市将使用全国卷。这意味着,即使是在考纲和难度都不变的情况下,出题风格会发生变化,同一知识点可能考察的角度也难免会不一样。

能复读。一直到现在,国家也没有出台关于2021年高考复读的政策,这种情况,基本就是高考改革不影响高考复读的,而且复读考生仍可选择物化生或政史地组合参加高考。

实行新高考之后,就不再区分文理,虽然还是语数外三大科,总分450分没有变,但是不分文理之后,就没有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别。另外英语考试,有些地区是可以多次考,取最高分作为高考成绩。“3 3”后要选择3门课程来作为高考科目,选择纯文科或者纯理科,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复读的考生要结合自己实际,选择考试科目。

关于高考复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关于高考复读的国家政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