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青春面朝大海 志向寻梦深蓝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时间:2025-02-24 15:06:19
青岛近海100公里处,3艘代号为“海哨”的波浪滑翔机正在浪涌中起伏,观测风云、探测深海,“捕获”有关海洋的动态信息。 这款新型的海洋装备,能否经得起长期可靠性的验证?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波浪滑翔机研发团队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这次海上实验长达10个月,主要针对波浪滑翔机的性能提升和智能化自主规避功能展开测试。”在中国海洋大学波浪滑翔机研发团队负责人周莹看来,周而复始的精进是常态,毕竟,波浪滑翔机历经10年攻关,从最开始踉踉跄跄地“走路”到现在无限续航、破浪深海……“我们每提高0.1米/秒的速度,就需要几年时间”。 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迎来百年华诞。建校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积极创建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培育锻造海洋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海大人融入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深入极地科考、巡洋护航、守礁戍边等各领域,推动海洋事业发展进步。 中国海洋大学波浪滑翔机研发团队就是这样一支力量。他们研发的这款可借助波浪起伏供能的海洋无人移动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气象保障、水下目标探测、跨域中继通信以及海洋地磁调查等海洋领域。 “海洋装备是一个小众行业,我们在做原创性东西的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高端复合材料还是底层技术工艺,全是我们科研团队从0到1地一点点摸索。”中国海洋大学波浪滑翔机研发团队负责人李灿感触颇深。 从第一代的黑色幽灵(SV1型),到第二代的黑珍珠(SV2型),再到目前第三代的海哨(SV3型),“这3款波浪滑翔机遇到了很多关键技术攻关点,比如波浪动力转换、导航控制系统、高精度的路径跟踪、自主避障等难题。”周莹介绍道。 周莹的主攻方向是导航控制算法研究。这就像为波浪滑翔机设计研发一款导航软件,周莹就如同一个远程舵手,为它制定目标地点、设计航海路线,确保它自主滑行到锚泊地点。“为了保障各类任务的近距离观测,我们会不断提高波浪滑翔机的定位精度,控制它锚定在几百米的半径内航行。”周莹说。 波浪滑翔机的体积类似一艘皮划艇大小。浩瀚大洋,如一叶扁舟独自航行,这本身就非易事。周莹和团队自2018年前后着手从事此项研究,通过学习文献、仿真实验、改良装备、海上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波浪滑翔机对抗洋流波浪等外界干扰,实现故障自诊断等多项核心功能,让它驰骋大洋,跑得更稳更快更远。 目前,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波浪滑翔机最远航行距离已经达到了1.82万公里,最长航行时间已超过了两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成为支撑我国海洋观测与探测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到去年年底,我们研发的波浪滑翔机能够实现以0.8米/秒的速度,在世界90%的海洋海域自主航行。”李灿说。 随着我国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李灿和团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研发成果真正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障上转化了,那种自豪感、欣喜感在心里油然而生。 “着眼于国家大政方针、战略需求,海洋科技工作者应该抓住时代脉搏,充分释放潜能为国家奋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包锐与李灿有着同样的思考,海洋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中国海洋大学青年师生的重任,而人才培养是关键一环。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海洋强国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紧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需求,成立了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提供“蓝碳”中国方案,打造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综合创新平台。 “‘双碳’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正在为几十年后的发展培养人才。”作为带头人,包锐带领青年师生深入耕耘一项立于潮头的事业。实验室陈放着从海洋中取得的珍贵样品,其中就有来自中国南海的海底沉积物样品,“这是我2014年作为学生参加国际南海大洋钻探计划时采集的南海样品,我当时测过这里面碳的含量。现在成为导师,指导我的学生也继续使用这批样品,进一步分析碳的其他特征,这算是一种传承”。 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包锐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他们即将为之奋斗的海洋事业?答案就蕴藏在日常教学中。 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以跨学科融合为导向,让学生树立大海洋、大生态、碳中和协同发展的理念。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包锐曾开展过一项近海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的实验项目,学生们分组深入沿海海域采样、监测,从分析海水碳含量、生物固碳过程等基础数据收集开始,逐步构建模型量化碳汇能力。 “过程中,他们真切感受到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理解‘双碳’目标的落地,离不开每一项精准的数据和扎实的研究。”包锐举例,有个小组在实验中遇到数据异常波动,反复排查问题,甚至重新出海采样,最终找到原因,“那份执着,让他们对海洋事业的艰辛与意义有了深刻认知”。 同样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李灿的脑海。对他来说,师生如同战友,以下两个画面足以说明这种关系。一个是在冬日,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船身顶浪前行,甲板浪涌成冰,冒着翻船的风险,大家战风斗浪;一个是在夏天,大家身穿救生衣,泡在没到脖子的海水里,无暇顾及晒伤的皮肤,坚持完成海上实验。 “在每个人都觉得身体很难受的时候,大家反而更加紧紧地抱在一起;当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时候,没有人喊难喊累。”李灿感慨道。 中国海洋大学波浪滑翔机研发团队有近70人,近一半是硕士生、博士生。每年,他们有100多天出海工作。努力成长为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李灿与同学们分享:“做真正有需要的事情,做长期坚守的事情,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总有一天会拨得云开见月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新闻链接:【中国青年报】青春面朝大海 志向寻梦深蓝( 2025-02-22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