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着力“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涵式发展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2-22 22:11:10
海南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依托实体书院,全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围绕“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总体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思想教育的力度。在社区构筑起强有力的党建领航“头雁”模式,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依托社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优化升级思政教育体系,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动力。聚力个性化人才培养,打通社区管理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将社区建设的新范式新经验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融合,以一流科研教学资源打造学生研究性学习新场景,提升知识教育供给品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打造更高品位学生社区,构建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型学生社区。扎实推动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切实推动各环节、各领域教育资源向“立德树人”中心汇聚,打造富有海南特色,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园区。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发挥党建龙头作用,构建全覆盖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一是组织架构系统重建。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治理体系。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统筹推进制度集成创新,陆续出台74项相关配套制度、方案,明确多元主体的育人职责和实施路径,优化办事流程,构建学生社区稳健运行的四梁八柱。成立16个社区(书院)党委,完成200个属地学生党支部以及1200多个社区班级(团支部)优化调整,扎实推进党建带团建、班团一体化建设,形成了社区-楼栋-楼层-宿舍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社区学生组织,建立日常调研机制、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和多校区联动机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二是育人主体下沉一线。践行“一线规则”,构建育人矩阵。学校领导兼任楼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楼层长,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走进学生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座谈交流、开学第一课等育人活动共计上千场次;在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与学生座谈会以及校领导进宿舍、进课堂、进食堂“三进”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领导进学生社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制。举办“青心驿站”“权益棒棒团”“权益访”等学生权益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配备学业导师2329名、校友导师134名、朋辈导师878名,各类导师走到学生身边面对面开展访谈交流、学业辅导、发展咨询等多样化育人活动,涌现出“师说问道”“领航讲坛”“知行讲坛”等系列导师进社区的育人精品活动。实现辅导员全体进驻社区,加强学生熟悉度考核及业务培训,着力推进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团学活动、心理育人、生涯辅导下沉学生社区,育人水平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协同机制运转有序。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重要议题,在每学期就“一站式”学生社区党的建设、机制构建、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深入改革研讨,探索协同育人新载体新路径,涌现出一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背景下的协同育人特色经验做法和工作案例,通过学校协同育人成果发布会介绍有关做法,受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相关社区与学院常态化召开协同联席会议,在学生学习预警帮扶、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生涯规划辅导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达百余项。
聚力个性化培养,打造思政全程育人新体系
突出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一是思想引领精准化。优化理论宣讲形式,组织“青梨”宣讲团、自贸港新青年宣讲团、“卫蓝”国防教育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特色宣讲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活动,宣讲覆盖万余人次,宣讲模式获师生好评并被新华网报道。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化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形成“五度”教育教学法、“1422+N”预征预储工作模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现役军人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代表;设置国防教育中心、成立国防教育班、聘请优秀专业军官担任校外国防教育辅导员等特色做法被中国军号、中国国防报等媒体报道。用好网络阵地,精心打造校院两级网络育人平台矩阵,推出《国际青年说—“骑楼老街”》等系列爆款短视频作品,阅览量达数百万,着力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成效。举办海南非遗文化活动,举办书香文化节、庭院音乐会、国际文化交流节等学生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营造文明典雅的学生社区环境、和谐阳光的人际关系,创建书院学生社区育人特色,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二是通识教育体系化。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探索形成“课程建设+通识讲座+实践活动”融合贯通的书院通识教育设计体系。加强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心理健康、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教研室建设,组织集体备课、编撰校本教材,建立30余个校内外通识教育实践基地,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借助“顶尖科学家讲坛”“人文社科名家讲坛”品牌优势,辐射带动通识讲座优化设置,将科学思维传承、创新精神培育、国际视野开拓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生涯辅导个性化。紧紧围绕学生个性化成长,将生涯规划辅导与就业指导服务贯穿育人全过程。响应教育部号召,推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组织编撰校本教材,提升教学质量;依托辅导员工作室等平台,开展生涯规划团辅及“一对一”就业指导咨询访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规划成长路径,实施行动计划,做好跟踪反馈,形成指导闭环。实施促进学生就业“六个千万”工程,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社区年度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就业情况与专业招生及导师职责相挂钩,构建多维一体的“大就业”工作体系,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四是心理育人专业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指标体系。优化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条件保障更加有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心理学与生活》等选修课,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每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覆盖学生近3万人次。承办2024年“先行者——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吸引全国80多所高校的3万余名学生参与,荣获“组织高校”荣誉。分类制定“一生一策”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每年完成心理测评约2万人次。构建“学校-书院/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打造更高品位学生社区,夯实社区全方位育人新阵地
整合资源优势,推进治理转型,构建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型学生社区。一是资源整合打造“便捷社区”。累计改造学生社区空间9000余平方米,建设阅览室、健身房、形体室等共享空间,配备学生社区洗衣机、自助打印机、触控一体机等多种活动设备;全面运行海甸、儋州、观澜湖三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师生服务大厅,推进45项学生事务“一站办理”,有效提升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便利性。二是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社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上线“智慧书院”,逐步实现学生系统数据共享,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数字支撑。围绕师生需求开发上线11项子系统提供67个服务事项,“智慧书院”应用数量及功能应用较好地支撑“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实现全校贫困生学生精准认定、电子建档,结合学生个人漏报、家庭突发变故等情况,实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做好精准资助育人,确保学生在校生活无忧、安心学习。同时,三校区全覆盖“线上+线下”无人心理咨询室。三是建设“学习社区”。建设学业发展支持体系,积极挖掘各类资源,邀请学术大师、行业名师、学业导师等深入社区,开展“小型学术交流会”“创新思维头脑风暴”“学业问诊”等活动,营造浓厚研讨氛围,拓宽眼界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学术热情。建设各类社区学习共享空间3500余平方米,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小组讨论、个人研习的理想选择,让学生留下来、坐下来、静下来共享阅读之美,学习之乐。四是多方联动打造“平安社区”。强化校警联动,配备多个交互式学习系统,建成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安全体验学习馆,形成沉浸式安全体验学习空间;梳理书院法治教育经验,推广形成《防范校园“套代购”走私普法教育合作备忘录》,促成警-校-地三方合作,获得省委领导同志肯定。通过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创建新时期学校治理“枫桥经验”,入选教育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研究报告(2023)》(白皮书)。
编辑:王一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