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公共卫生学院徐晨婕副教授团队围绕数字技术赋能精神健康管理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时间:2025-02-15 21:36:10
近年来,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神健康防控与管理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共卫生学院徐晨婕副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围绕智能穿戴设备展开,探索客观测量的新型行为模式在精神健康防控中的应用潜力。近期,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Aging、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中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在Nature子刊Nature Aging上发表的题为“Accelerometer-derived ‘weekend warrior’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 and brain health”论文中,揭示“周末勇士”新型体力活动模式在精神健康防控策略中的潜在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体育锻炼和久坐行为指南》建议所有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至300分钟中等—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面对现代社会的繁忙工作与快节奏生活,“周末勇士”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用以描述那些因工作、学业紧张忙碌,中等—剧烈强度体力活动主要集中于周末或周内一至两天完成的人群。该研究对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体力活动监测,要求佩戴一款智能可穿戴腕带设备,以实时监测其一周内的全天体力活动状况。
Nature Aging论文图表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周末勇士”新型体力活动模式与规律运动模式在降低痴呆症、中风、帕金森、抑郁症以及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风险方面呈现出相似的保护效应。这一发现不仅为不同人群对体力活动时间空间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新的证据与实践指导,也为运动模式与大脑及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利用数字技术设备实时监测个体行为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与管理策略奠定了科学基础,也对大脑健康及精神健康的防控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上发表的题为“Associations between device-measured and 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Findings from a large-scal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揭示通过问卷调查与智能穿戴设备测量的行为模式在与精神健康的关联中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首先对问卷测量的行为和运动模式与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的客观行为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问卷评估可能导致对重度体力活动数据的高估,同时对轻度体力活动数据的低估。
此外,研究团队发现,智能穿戴设备所测量的不同强度运动模式与抑郁症和焦虑症之间呈现出“L”形关联,揭示了运动量的增加与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风险的降低之间存在线性关联。该研究的结果提示,相较于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的客观行为与运动数据,使用问卷评估可能无法揭示其与常见精神障碍之间的真实关系,或可能低估了相关关系的强度。该研究为数字技术在精神健康防控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杭州师范大学为以上三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闵佳浩、王喆、段庭山分别为第一作者,徐晨婕副教授为论文最后通讯作者。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据悉,研究团队近年来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与合作,聚焦于数智健康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创新研究,其他成果也相继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为数字技术赋能公共卫生与主动健康管理提供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