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学院“逐梦闽都游神韵,溯源榕城非遗根”青年实践队探访非遗漆画传承人郑崇尧先生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时间:2025-02-10 13:07:31
漆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漆画的魅力经久不衰。与漆画的邂逅,仿佛能让人看见历史长河的悠悠流淌,更能深切感悟到漆画传承者们所秉持的匠人精神。1月13日,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逐梦闽都游神韵,溯源榕城非遗根”青年实践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探索的渴望,踏入了漆画传承人郑崇尧先生的非遗工作室。在这个漆画艺术的殿堂,每一寸空气似乎都弥漫着岁月沉淀的漆香,一场关于漆画魅力的探寻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实践队与郑崇尧先生合影
工作室的陈列架上,一幅幅漆画作品宛如神秘的诗篇,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队员们甫一踏入,便被那绚丽而又深邃的色彩所吸引。郑崇尧先生的漆画作品色泽温润、含蓄,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感,给人以美的震撼。取材上,郑先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平凡的元素赋予了非凡的艺术生命。这里有浪漫可爱的紫色绣球花,花瓣在漆画的映衬下仿佛轻轻摇曳;有翩翩起舞的白鹤,姿态优雅,栩栩如生;还有辛勤劳动的农民,朴实的面容中透露出岁月的厚重。这些元素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生活的美好与质朴;在制作工艺上,髹涂得温润、镶嵌得精致、彩绘的绚丽、雕填的细腻、堆塑的立体……这些技法相互交织,赋予了漆画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队员们的目光在一幅幅漆画作品间游移,惊叹于其独特的表现力——这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艺术语言。
郑崇尧先生八十九岁时的作品
郑崇尧先生带着和蔼的笑容为队员们讲述漆画的制作过程。漆画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对话。从最初的构思,到选择合适的漆料,再到一遍遍的髹涂、打磨,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郑先生说:“光是底漆的涂抹,就需要反复多次,每一次都要等待漆层完全干燥,需要很长时间和耐心。”话语间,他手指一幅《白鹤朝阳》的画作表示:“漆画没有白色颜料。这幅画上白鹤的羽毛是由敲碎的鸡蛋壳一点点粘上去而成。”队员们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对漆画艺术的敬意油然而生,感受到漆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
郑先生与实践队的队员们讲述他的作品
92岁高龄的郑先生在漆画行业深耕了71年。在这七十载的岁月里,他不仅创作了令人称赞的作品,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非遗传承人。郑先生的分享让队员们明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观至关重要。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做一行、爱一行、深耕一行,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绽放光芒。郑先生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队员们心中对梦想追求的道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唯有坚定信念,才能跨越重重困难。
实践队队员对郑先生进行访谈
探寻之旅接近尾声,队员们的心中满是感慨。一位队员感慨道:“这次活动,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漆画这一非遗艺术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另一位队员也表示:“郑先生的坚守和创新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像他一样,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