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崔凤军教授理论文章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 时间:2025-02-11 02:15:45
2月10日,《浙江日报》理论周刊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崔凤军教授的文章《加快推进地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文章强调了地方高校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和措施。崔凤军指出,地方高校应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文如下:
浙报理论周刊丨崔凤军:加快推进地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肩负重大使命、具有特殊地位。地方高校作为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在其所在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更广泛的认可度,也在推动城市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关键点。绍兴文理学院以四大举措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以人才引育留用体系改革为着力点,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这为地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始终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拓展人才引育渠道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方法路径,要坚持以用为本、急需优先的原则,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立足自身,积极培养人才,做到靶向培养顶尖人才、突出培养领军人才、前瞻培养青年人才。创新人才管理制度体系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精准设定人才引进分类及考核标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善、易于操作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高校党委要强化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谋划统领,通过全球招聘、产业引才等方式吸引顶尖人才加盟学校,持续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二是紧抓学科建设龙头,以学科专业改革优化为生长点,打造引领区域创新的科技“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深刻认识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要持续推进学科专业改革,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对标国家和地方“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和博士点培育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主动对接地方先进制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组建产学研联盟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高能级研究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建立与投入产出效果联动的动态资源配置机制,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政策激励导向,完善科研管理和考核机制,推进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始终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直接面向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组建研究机构或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三是推进校地共生双赢,以校地共享共用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殷切嘱托,立足地方,抢抓机遇,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中发挥大学的枢纽作用,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聚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构建“高位引领、精准对接、常态协同、一体推进”的创新合作机制。要优化人才发展新生态。校地合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才,通过精准施策,打通制约人才发展政策堵点,完善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强化人才发展要素保障,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激活开放办学新动能,构建校城互嵌的“共生体”。健全开放办学工作机制,面向社会扩大校园生活、体育、艺术、学术资源的共享范围,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将学校公共服务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体系,打造校城一体的城市文化空间,培育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四是发挥好文化培根铸魂作用,以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为重点,打造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主阵地”。高校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责使命。要坚持思政教育引领,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完善“十大育人”制度体系,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思政数字化应用建设,不断健全强国使命引领的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要强化文化研究提质,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在文化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拓展文化育人格局,从完善机制、夯实阵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营造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推动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不竭源泉,全力打造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和立德树人“主阵地”。
链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2/10/node_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