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西】校党委书记罗嗣海: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中展现高校担当
来源:南昌大学 时间:2025-01-25 08:30:27
编者按:《当代江西》杂志社2025年第1期刊发我校党委书记罗嗣海署名文章《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中展现高校担当》,文章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内在逻辑,系统解读了江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具体思考,并提出了建构高校内部和外部双向循环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西实践提供有力支撑的具体举措。详情如下:
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中展现高校担当
◎罗嗣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绘制了“施工图”。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全力推进创新江西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当前,江西发展正处在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一体化改革。高校应奋勇担当,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西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着眼形成倍增效应,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倍增效应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精准投入和策略性管理的重要性。这要求通过关键要素的高效运作和对资源的合理分配,突破线性增长实现指数级的进步,进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具有内在关联性。其中,教育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的基础支撑和先导力量,它既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根本源泉,也是决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科技在教育、人才发展中起动力源作用,科技进步依赖于教育培养和人才创新,科技成果又反过来推动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人才是发展教育和科技的主体力量和第一资源,教育发展需要人才基础,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实践,没有强大的教育体系和人才队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必须充分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逻辑,促进三者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聚焦科教强省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协同发展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改革,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创新江西建设整体效能。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再次吹响了江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号角。
实施科教强省战略,需要我们通盘考虑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一体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西实践注入持久动力。一是要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健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机制,建立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让江西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二是要突显科技引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布局、统筹管理、分类支持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让江西成为创新发展的热土。三是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汇聚创新力量,努力让江西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
建构内外双向循环,展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高校担当
高校站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最前沿,是基础研究主力军、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因此,要建构高校内部和外部双向循环体系,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实践。
激活关联效应,构建校地企协同的外部循环。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实力相对较弱的江西而言,更要激发地方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意识,使江西高校切实服务江西发展、惠及江西人民。在政策引导上,政府要积极作为,引导高校和企业做好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企业的紧密、稳定合作;探索实施一产业、一地市对应“1+N”所高校的产业、区域与省属高校之间的重点对口服务机制;鼓励高校“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研发机构,尝试建立人才飞地、科研飞地;加强校地合作,与地方共生共荣;引导高校更好地争取社会和校友资源,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在体制机制上,要全面构建跨部门、跨层级工作协同配合体制机制,提高工业强省领导小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委的合作效率,设立秘书处联动推进,为高效运转发挥中枢作用;加大教育、科技、人才、产业部门及单位间的干部交流或交叉任职,适度加大理工科背景干部配置数量和层级;加大综合考核中服务产业贡献的比重,把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最核心、最关键的衡量标准,优化考核方法,加大考核权重。
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内在互恰统一的内部循环。高校要紧紧抓住自身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的特性,构建内在互恰统一的内部循环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在人才培养上,要提高学科结构与“1269”行动计划产业结构的适配度,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交叉融合,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专业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上,要在战略性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大力推动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形成先发优势的技术体系,引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在社会服务上,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围绕产业创新发展来推动院系层面的社会服务活动,建立整体化、协同化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群体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学生群体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队伍建设上,要努力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育生态体系,积极承担为国揽才的时代使命;面向海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还要构建完善金字塔形人才梯次结构,厚植人才蓬勃发展的沃土;更要营造潜心事业、自由宽松的人才发展生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确保其充分发挥专长潜力。
审核:邱晓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