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推动黄梅戏文化创新发展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 时间:2025-02-03 01:34:20
戏曲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浓缩与结晶。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我们应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推动黄梅戏创新发展,努力创作出更多弘扬时代精神、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精品,更好地展现黄梅戏独特的文化魅力,努力让黄梅戏“唱起来”氛围更浓、“走下去”步伐更稳、“走出去”交流更广。
坚持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新时代,黄梅戏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践要求,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呈现社会现实和当代精神面貌,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助力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观众不仅欣赏到传统戏曲之美,更能感受到戏曲在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的过程中释放出的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巨大潜能。《不朽的骄杨》《青春之歌》《共产党宣言》《红梅赞》等剧目将红色经典故事融入黄梅戏舞台,挖掘传统戏曲的时代价值;《初心》《江城飞絮》《我的乡村我的亲》等现实题材剧目集中反映了黄梅戏工作者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和歌颂新时代方面的最新成就;《鸭儿嫂》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讲述了农户张满秀通过科学养鸭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积极帮扶同村贫困户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地方精准扶贫,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的新风貌。
推动现代转型。进入新世纪,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像其他剧种一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黄梅戏的剧本和表演方式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实现剧目创作与生产的多元化,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当今,以5G、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发展,短视频平台内容愈加丰富,加快渗透大众生活,传统戏曲有了更大的创作与传播空间,可以触及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黄梅戏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连麦、互动、展示、教学,吸引年轻人成为新晋戏迷,让人们随时随地领略戏曲的精彩瞬间与艺术魅力。黄梅戏艺术家与从业者可以走下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直播间、来到短视频平台,普及戏曲知识、教唱经典选段、讲述幕后故事、品鉴戏曲服饰、分享戏曲人生,通过引发情感共鸣拉近观众与戏曲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激发产业活力。加强黄梅戏溯源、流变、唱腔、音乐、舞美等学术研究,开展黄梅戏编剧、导演、演唱等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具有标志性的黄梅戏人才。坚持传承保护和产业激励并重,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着力培育具有时代性的黄梅戏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
坚持交流互鉴。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发展繁荣。黄梅戏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历久弥新,重要原因在于其能够兼容并包“南腔北调”的开放性和生命力。一要做好跨剧种移植改编。对其他剧种的优秀经典剧目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推动不同表现风格、不同审美风貌的作品在黄梅戏舞台上竞相绽放,吸引广大观众观看欣赏。近年来,黄梅戏从沪剧、越剧、歌剧等移植改编了《挑山女人》《红楼梦》《江姐》等多部剧目,并将《贵妇还乡》《无事生非》等外国名著改编成黄梅音乐剧搬上舞台,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拓宽了黄梅戏受众。二要推动跨界传播推广。文化的跨界传播交流势在必行,将黄梅戏融入电影、电视剧、综艺、歌曲、舞蹈、游戏、舞台剧等,以“黄梅戏+”模式实现“破圈”出彩。以徽州文化为题材的优秀剧目《徽州女人》《徽州往事》,既保留了黄梅戏传统唱腔和舞台艺术,又充分借鉴了现代话剧的冲突设置和表演技巧,使观众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深入思考历史折射的现实问题,穿越旧时故事而获得新的人生感悟。三要加强海外传播。通过国际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线上平台推广等形式,促进黄梅戏海外传播,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戏曲文化瑰宝的动人魅力。鼓励黄梅戏院团出海交流,邀请美国、新加坡等地黄梅戏协会与演艺团体来华演出。找准中西方戏曲艺术的审美契合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其他外来文化乃至一切姊妹艺术的有益滋养,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23D146]研究成果)
来源:【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1/14/node_08.html#c106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