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谋发展共话改革,昂首迈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校领导聚焦发展谈改革侧记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时间:2025-01-08 13:29:48
1月3日,学校召开2025年校领导班子第1次务虚会。校领导刘耀彬、邓辉、阙善栋、顾有平、袁红林、李春根、谢花林、方玉明出席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共同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刘耀彬以“做好学校首要任务的组织保障”作总结讲话,强调要做好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的保障。邓辉以“聚焦创新能力,深化综合改革”为主题,全面系统阐述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必要性、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其他校领导围绕分管的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汇报。
做好学校首要任务的组织保障
刘耀彬围绕“做好学校首要任务的组织保障”作发言。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突破口。目前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全力推进统计学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这一目标事关学校发展大计。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开启三次创业,加快三大变革,抢抓三化机遇,推进三大转型,打造财经学科、社会学科、信息学科三足鼎立的学科格局。
在组织保障方面,他强调要对标对表、把握口径,打好学思践悟组合拳,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完善以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要加快实施重贡献、重影响、重质量、重实效的评价机制,深化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健全职业发展路径。要有组织地推进学科建设,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强强联合,搭建合作平台,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产研融合。要形成事事有回落的闭环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机构综合改革。
聚焦创新能力,深化综合改革
邓辉以“聚焦创新能力,深化综合改革”为主题,从必要性、总体思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邓辉首先提出设问,学校为何要聚焦创新能力?为何要深化综合改革?聚焦创新能力与深化综合改革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邓辉认为,创新能力建设是核心,综合改革是抓手;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是目的,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是手段。从必要性来看,只有聚焦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学校“三次创业”的时代使命,才能解决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完成学校转型改革的中心任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邓辉进一步指出,要从创新体系构成、创新主体组成、改革路径集成、改革资源合成四个维度推动综合改革,建成理念、科技、制度、文化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的重要配置。
邓辉认为,聚焦创新能力、深化综合改革,要以创新活动的“三化”为牵引,以创新体制机制的“三个变革”为重点,以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运用好举校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办学声誉和规模放大效应、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以快制胜的赶超效应。通过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快速提升学校创新研究水平、学科协同水平和创新贡献水平(“研色”、气色、成色一体呈现),全力推进“三大转型”建设。
邓辉强调,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关乎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要明确“三化”的创新定位:数字化要巩固和扩大创新优势,国际化要拓宽和深化创新合作,绿色化要布局和集聚创新力量;要厘清创新领域的“三化”和创新方式的“三化”关系,依据现有基础和发展方向分领域设定目标、分类别有序推进。在创新领域的“三化”上,数字化要做优财经数据学科专业(方向)、做特计算社会科学(人文社科)、做强工科学院,布局新兴学科和方向,做好政产研学重大研究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国际化要建好区域国别研究院,加强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机构和培养项目建设;绿色化要出台绿色化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增设绿色化学科专业(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术支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在创新方式的“三化”上,数字化要加强数据、算法、智能驱动的研究;国际化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开展全球胜任力提升行动(包括学生精英留学计划、教师卓越研修计划等),加强创新研究的国际合作,实施国际联合研究探路计划,设立国际合作项目种子基金,发布或参与国际联合研究项目;绿色化要实施数智赋能大学治理工程,通过数治(汇聚数据治理一个池)、数制(标正数据规范一把尺)、数用(打开数据资产一扇门)、数脑(绘好数据决策一张画)一体化推进,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和服务智能化转型。
邓辉指出,创新体制机制的“三个变革”,要从学校、学院和教职工个人等三个层面来推进,学校层面以质量为导向,聚焦提质量,抓统筹、抓关键、树标杆;学院层面以效率为导向,聚焦增效率,做到分类施治、校院同构、协同高效;教职工个人层面以动力为导向,聚焦强动力,实现人各有才、各展其才、人人出彩。
学校抓统筹、抓关键、树标杆。
抓统筹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三大转型建设的目标、进展、成效、节奏,建强教研、党政、教辅三支队伍,有效分配利用国内国外、校内校外、横向纵向、旧质新质、有形无形五方面资源,通过基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课程融通的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跨学科平台、科研团队的有组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有组织社会服务(三个有组织),努力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前沿原创研究、服务重大创新需求、接入全球创新网络、弘扬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发展视角下大学职能新定位、新使命。
抓关键主要是抓关键平台、关键指标、关键资源、关键机制、关键少数。一是建设好一流学科攻坚行动重大项目、省部共建重大项目、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关键平台。二是紧盯一流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人才培养成效、五项倍增计划等关键指标。三是统筹谋划好人才人力指标分配机制、充分支持创新的财务保障机制、优先支持创新的资产配置和管理机制等关键资源投入机制。四是健全理顺关键机制,包括重新定位院办校改革、分类管理改革等校院关系;发挥好绩效、岗位动态管理、职称评审、年度考核、人才推荐等重大改革指挥棒作用;学科专业大幅度动态调整、超常规布局和学科建设经费管理综合改革等学科专业优化机制;以优质生源建设牵引博士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全链条全要素分类培养改革等研究生教育提质行动;加强科研评价改革、博士后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五是抓住关键少数,通过机构调整和人员选配,提升机构和人员的改革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协同能力、落实能力。
树标杆主要是从机构评价、人员评价、改革评价、专项评价等四个方面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树立“点上做绝、面上做优,优先锻长板、抓紧补短板”的改革风气,通过机构评价,选树为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组织;通过人员评价,选树敬业奉献、辛勤付出的优秀个人;通过改革评价,选树担当作为和创新贡献的改革先锋,通过专项评价,选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专项工作中的卓越案例。
学院做到分类施治、校院同构、协同高效。
分类施治主要是推进学院分类综合改革,依据学院、学科、教师、任务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下放办学自主权。
校院同构主要是实现任务上下贯通、上下联动,学院主动承担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学院发展纳入学校战略目标任务,校院协同拓展外部资源。实行全成本核算和“一院一案”协商机制,通过清单式契约管理,约定目标任务、政策资源、管理和考核方式。
协同高效主要是实现充分交叉融合,打破院系、学科壁垒,推进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三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建设学科创新团队、创新转化团队等跨学科团队,人员上推进跨学院双聘计划。
教职工实现人各有才、各展其才、人人出彩。
人各有才就是要树立人皆可才的理念,通过实施青年英才领军计划、青年人才起航计划,加强锻炼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能力素质。
各展其才就是要通过分类综合改革重构任务体系,通过师资队伍融通创新工程推动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共用,通过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和薪酬体系改革形成高质量发展导向,实现因才任事、人岗相适、人事融通、人尽其才。
人人出彩就是要树立人不磨事、以事磨人的鲜明导向,培育事因人成、人以事荣的良好土壤,让人才在担当奉献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涌现,形成上下同欲、差序公道、敬业乐群的干事创业氛围。
以共建平台为载体,推动转型改革;以服务创新为保障,激发转型热情
副校长阙善栋以“以共建平台为载体,推动转型改革;以服务创新为保障,激发转型热情”为题围绕分管工作作总结和思考。阙善栋指出,2025年要充分发挥好省部共建联络中心作用,为学校转型改革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重点聚焦推进联络工作靠大联强、推动共建工作走实走深;要立足师生满意,充分挖掘学校保障部门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服务工作质效,让教职工有更多的激情投入学校三个转型的主责主业中,主要聚焦创新服务工作模式、提升教职工凝聚力、优化工作机制体制、强化规范管理流程。
新形势新要求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反思与展望
副校长袁红林以“新形势新要求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反思与展望”为题,从研究生培养现状、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质量培养新路径三个方面对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进行反思与展望。袁红林从学科建设、招生、师资、培养过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剖析了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从财经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分析了“一抓、二改、三优”的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新路径。他强调,要通过“抓学科”推进优势学科建设与传统学科升级,增强学科特色优势。利用“改模式”来加强科教产教融合;“改方案”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优动能”要进行数智化资源的建设,构建数智教学平台;“优平台”要一体化推进学科、平台、人才建设,强化产教科教融合;“优评价”要构建多元成果导向评价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构筑三大转型坚实基础
副校长李春根以“加快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构筑三大转型坚实基础”为题就如何加快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构筑三大转型坚实基础作发言。他从本科专业建设成就、星级专业点评选、一流课程与虚拟教研室、教育教学成果、制度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学校本科教育的发展基础,并以专业建设为牵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优质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动力,以动态分配为保障的发展思路,提出要瞄准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以三类拔尖人才培养为重点,持续增大研究性高阶课程供给和推进教学过程改革,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瞄准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建设目标,推进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数智化转型;要瞄准服务江西标杆大学建设目标,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副校长谢花林以“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进行详细阐述。谢花林从论文发表、国家级课题立项、科技部项目、重大奖项、平台智库建设、学术传播和影响力等方面介绍了科研现状与问题;从概念、特点、科研要素、主要运行模式、适合场景等方面介绍了高校有组织的科研。谢花林强调,今后学校要实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工程、实施平台智库能级提升工程、实施人才队伍研发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科研评价考核优化工程、实施科研保障体系完善工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压实改革规划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三大转型”建设
副校长方玉明以“压实改革规划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三大转型’建设”为题进行深入发言。方玉明指出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从构建立体化国际化办学体系、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和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科发展规划等分管工作提出规划与改革的总体思路。他强调,各单位要进一步从落实“1235”行动计划、补齐博士点建设目标短板、抓牢领导责任、寻找特色与亮点工作、注重高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压实责任,狠抓质量和效率,快、稳、实推进“三大转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