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学校动态

【“三报一刊”】光明日报:城市更新——老街区保护的破局与新生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4-12-19 13:53:02

城市更新是我国重要的系统性城市发展工程,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人民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老街区保护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内容,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同时强调焕发老街区活力。如何既推动城市发展,又保证城市文脉延续,是人民城市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议题。

老街区保护更新的地方性意涵

经历了城市重建、城市转型、城市快速扩张等不同阶段,我国城市开始进入系统化的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城市经济的增长、空间边界的拓展,以房地产的大规模建设、空间的增值为导向。城市更新则以存量的改革取代增量,对城市原有空间进行干预,对某一衰败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或替换,注入新的活力使之重新繁荣。

老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的一种类型。老街区体现了不同城市在特定历史阶段或某一发展时期所形塑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涵。其往往代表着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特征的重要呈现,是塑造人们地方感的区域。城市更新除了物理空间的更新,还强调人们的情感寄托。地方理论强调人们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结,如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所讲的“恋地情结”,人们赋予所在区域意义,产生归属感。“乡愁”就是一种地方感,而老街区往往成为寄托这种地方感的区域。

从地方理论出发,老街区保护更新是地方营造、修复和建构的过程。地方性强调与全球性等概念的区别,强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化特征,有极强的本土意味。城市更新的意义一方面是与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另一方面在于地方保护、城市再生、城市重构等,更强调城市特殊历史资源的挖掘,营造地方景观,使原有空间更有意义和价值。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包括各种老建筑、老街区,有极强的人文氛围,是城市底蕴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城市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老街区保护更新的社会文化缘由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尤其在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员密集、空间发展受限,需通过城市更新来释放空间。老街区保护有着极强的社会文化缘由,对原先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有所回应。

老街区保护能够传承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老街区凝聚着城市发展的成果,有着极强的历史沉淀。城市文脉是城市历史、空间、生活的综合体现。对老街区保护更新能够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空间改造方式,解决城市“千城一面”、文脉断裂的问题,进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老街区保护也是城市文化的新兴再现,从而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城市发展动力。

以往的老街区保护要么将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要么过度强调经济价值和商业化。前者名义上是保护,但可能任由其衰败,后者可能复制同样的商业化模式,二者很难平衡。老街区拥有特定的建筑风格,能够吸引各类游客和消费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找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交集和平衡点。

老街区保护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在老街区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政府引入市场、社会资本等合作改造更新,但老街区往往存在产权关系复杂、项目融资难、利益诉求高等问题,与原居民等产权主体或利益主体存在冲突,导致保护更新难以推进。老街区保护通过梳理各方主体参与动因,能够将不同主体动员到保护更新之中,也使不同主体对老街区赋予了新的地方意义。

老街区由于建成历史悠久,往往呈现人口密度高、复杂性强、公共设施落后等状况。街区类型多样,社区结构和空间结构都较为复杂,呈现人与街区的复杂依恋关系,需要从全盘系统的角度介入进行更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社会文化要素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城市更新开始重点强调对城市历史文化物质空间的留存和更新,减少过度商业开发对城市文化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历史老街区等逐步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老街区保护更新的要求及路径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逐步改变,从原先大规模拆除重建或者完全保护,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改造,通过制定和调整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以社会文化动力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老街区保护更新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过程,强调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结合,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老街区保护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风貌延续、民生需求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条件改善等诸多因素,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重视传统风貌和历史格局保护,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再现。老街区保护更新侧重对文化肌理的传承与发展,修旧如旧,复原固有风貌,延续原有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这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传统历史文化新的时代意涵,与新的街区等形成了新的城市文脉,凸显城市的发展特质。保护更新旨在营造城市风格、打造文化名片,把握平衡保护与开发间的关系,通过针对性、地方化的保护与管理政策实现历史城区、街区功能的振兴、发展和强化。政府制定文化保护策略,通过设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市区内某一历史文化建筑进行留存性的保护和修复。对一些衰败但富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街区景观进行重新改造和修整,在推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同时提升空间品质。为更好保护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不同城市出台容积率奖励、调整城市更新的技术规范、空间功能置换等,破解原有的更新难题。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策略,保护城市街区文化和营造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与多样文化组织,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

强调街区活化,凸显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性。街区的保护需要考虑街区经济及原有居民的生计问题,通过将街区的传统文化与产业结构等相结合,推动街区的活化和更新。在国内外诸多老街区的城市更新案例中,通过与开发投资商和建筑规划师的合作,对该地区的文化历史要素重新挖掘,使其焕发活力并且吸引游客,推动旅游和创意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后续的商业投资、产业集聚。在提升空间整体环境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和创意业态,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影响力,从而适应城市产业创新升级的需求,强化城市文化空间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注重多元参与,从简单的空间修复转向综合性的社会性修复。以往的城市改造强调空间的修复,通过对建筑的拆除重建或改造来实现更新。但城市更新除了对老旧区域的更新之外,还通过系统性的干预,实现社会性的修复和更新。在这方面,需要注重公众参与以及社区公共性的营造。在保留老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引导和调动本地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和自下而上的社区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在更新的过程中,进一步吸纳不同主体参与,推动达成社区共识。

我国城市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推动城市改变自身发展方式。老街区代表城市发展的过去,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系统性干预,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获得新生。老街区在保护更新过程中,不断强化和获得城市文化和地方性意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在获得自我生长的同时,为城市区域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作者:黄晓星,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研究”负责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


【往期文章】

1.【“三报一刊”】光明日报:程颐、朱熹眼里的科举

https://news.xmu.edu.cn/info/1801/480231.htm

2.【“三报一刊”】光明日报:敢为人先 向海图强

https://news.xmu.edu.cn/info/1801/481051.htm

3.【“三报一刊”】人民日报:惩治“台独”顽固分子的法治利剑

https://news.xmu.edu.cn/info/1801/481521.htm

4.【“三报一刊”】光明日报:整治形式主义的实践逻辑

https://news.xmu.edu.cn/info/1801/482291.htm

标签:      

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