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材料与化学学院学术报告会暨国家基金项目申报辅导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时间:2024-12-18 20:23:15
报告时间:12月14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中西部大楼637
主办单位:科技处、材料与化学学院
报告主题(1):异戊二烯催化构建萜类
报 告 人:陈庆安,研究员(大连化物所)
报告人简介:陈庆安,福建泉州人。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导师尤田耙教授。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周永贵研究员。2012年至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Vy. M. Dong教授。2015年至2017年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Martin Oestreich教授课题组工作。2017年4月加入大连化物所开展独立研究工作,被聘为课题组组长、张大煜青年学者。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Chem.(2)、Nature Catal.(1)、Nature Commun.(5)、Angew. Chem. Int. Ed.(10)、J. Am. Chem. Soc.(1)和Adv. Sci.(1)。2017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仿生催化合成和金属有机化学。
报告内容简介: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具有异戊二烯单元的天然产物,占到目前已知的天然产物的60%左右。在生物合成中,这些成千上万的萜类化合物大部分均衍生于两个C5合成砌块: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和异戊烯基焦磷酸(IPP)。这两个C5单元在酶催化下通过取代、偶合、环化或重排等反应生成多样性的开链或环状化合物。目前生物体合成萜类的C5原料DMAPP国内售价是1400元/毫克,不仅价格贵而且产量非常少。另外IPP更是没有商品化样品提供。而作为一种大宗C5资源,异戊二烯的全球年产量超过百万吨,价格是9200元/吨,单价不到DMAPP的一亿分之一,由此开展的萜类化合物的催化合成将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和应用潜力好的优点。受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启发,我们开展了异戊二烯的精准发散性催化转化构建天然或非天然萜类化合物[1]。该策略有以下难点:1)异戊二烯没有被活化,反应活性相对较低;2)异戊二烯具有四个反应位点,以芳烃与异戊二烯的偶联为例,有六种可能的加成方式,进一步双键异构化的话可以产生14个区域异构体;3)另外反应还有可能发生线性或环状二聚的氢芳基化反应。理论上会产生超过150种异构体。
报告主题(2):具有原子精准结构的金属团簇合成及催化
报 告 人:李漫波,教授(大连化物所)
报告人简介:李漫波,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安徽省百人、安徽省优青。2008年和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助理研究员或博士后研究;2019年12月至今在安徽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金属团簇合成及催化研究。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cc. Chem. Res.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科技部、安徽省、企业委托等课题,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等国际学术奖励。
报告内容简介:单层有机配体保护、具有确定原子数和结构的金属团簇是关联宏观性质和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模型,也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催化材料。如何利用配体稳定金属核的同时暴露表面的活性位点是研究的关键。报告人课题组融合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从核外配体设计(如pincer配体、联硫醚配体)、合成方法开发(如光化学合成、团簇不对称转化)等方面入手,稳定金属核的同时,在其表面构筑活性位点,发展了金属-氮协同等团簇催化模式,实现了金属团簇催化的高效有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