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不求他人知,只求心无愧
来源:南昌大学 时间:2024-12-19 03:35:12
“虽未能成为一名医生,但是我现在做的事却是在助力无数学生成为优秀的医生。”2024年南昌大学“管理服务标兵”,医学部教务办公室教学运行科科长王颖说起自己最初的梦想以及”琐碎又忙碌“的现状,脸上却洋溢着幸福。
坚守: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
“医路的种子是从小就埋下的。”由于母亲在医院工作,王颖从小就对医院很熟悉,“我觉得医生很厉害,也很伟大”。在她的记忆中,常常可以看到医生们治病救人的身影,这对当时还是孩子的王颖有着很大的触动。因此大学时她果断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希望成为一名像她们一样的医疗工作者。
“从事教育工作是一种偶然,可能也是必然。”本以为毕业后会成为医生的她,大学期间刻苦学习临床专业知识,但在大学毕业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选择留校成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喜欢学校的氛围,而且留校能够为自己的母校添砖加瓦,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直到现在我也不后悔当初做的这个选择。”
“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最明显的体会就是成就感不足。每次在写年度总结报告时,我发现我做的事情并不能用数据化的内容进行展现,教学运行、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工作都比较琐碎,体现度不高,但“教务无小事”,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意志力。但我始终坚信,把事情做好是第一位的,不求他人知,只求心无愧。”王颖这一干便是23年。
担当: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医学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颖也展现出作为一名医学教育者的担当与勇气。
疫情来临之际,她看到自己的老师、同学、学生一批批义无反顾地赶往各地支援。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了勇敢逆行的医护工作者的伟大与无私。虽然自己无法像他们一样前往抗疫最前线,但她和她的家人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这场战斗。
在疫情防控期间,王颖老师的爱人临危受命,被调到学校预防保健科,整整在学校驻守了67天。王颖自己也积极参加医学部的志愿者活动,与同事们一道负责东湖校区学生核酸检测的组织、引导和秩序维护工作。她深知,这场疫情不仅是对一线医护人员的考验,更是对每一个身处疫情之中人的考验。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除了参与志愿者活动,王颖还努力做好疫情期间的教学保障工作,“当时,我们各临床医学院尤其是传染病学的任课老师,除了留在本院维持基本医疗需求的医护人员外,其它人员全部投身到了防疫前线。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依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进行录课工作,或者开展线上授课,通过网络平台继续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确保了教学工作不受疫情影响。”说起当时的情景,王颖充满着对同事们的敬佩和感谢。
探索: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忠于职守,勇于创新,勤于反思,在医学教育的道路上,王颖始终不懈探索。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教育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医学教育也不例外。“科技的融入将会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将更为严苛。”王颖认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将成为教育的重心,而这也正是学校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学生在线学习资源、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举措的目的所在。
不仅如此,王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力争培养出“德高医精”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提及对医学生培养的教学理念时,王颖表示“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是重中之重,而这需要学校加快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谈及未来,王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和实践,在学部的领导下,努力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她也对学生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成长为以德为先的仁义之医。
“未来是你们的,希望你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采访最后,王颖用这句话与我们告别。她满脸笑容,从她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她对事业的笃志深耕和对学生们的满怀期许。
编 辑:徐 翰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