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刊发校党委书记张荣院士署名文章《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4-12-20 16:23:40
11月19日,《国家治理》2024年第21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署名文章《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文章从问题导向、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改革四个维度出发,深入阐释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文章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融互促,加速实现创新迭代、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为以科技和产业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宣传部)
全文如下: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张 荣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融互促,加速实现创新迭代、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为以科技和产业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第一,强化问题导向,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和源头。科技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产业创新能够达到的高度和层次。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急需解决。必须构建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对问题背后的底层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更加紧密合作,聚焦产业创新的共性科技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合作机制,供给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二,聚焦机制创新,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机制优、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有效汇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聚合器,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加速器。应大力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策源作用,围绕“创新引擎”布局产业链,突破大学“围墙”,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共享,真正把学术层、创新层、产业层融合起来,构建生态型创新网络组织,全面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效率。加强布局培育跨机构、跨学科、跨行业的大平台、大团队,不断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探索跨地域、跨国界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在更大维度汇聚创新力量。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建设,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最活跃、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根本和长久动力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有组织地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研任务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结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实践教学,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行业产业需求的适配度。以解决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培养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快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鼓励支持人才跨界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互享和技术互通,实现各创新力量之间人才资源优势互补。
第四,深化评价改革,打造高效能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新生态关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关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社会应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培育包容和谐的创新文化。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加大力度为科技创新人才“松绑减负放权”,加快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广大科技创新人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研创新评价改革,形成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生动局面,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