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来源:南昌大学 时间:2025-01-07 00:10:45
编者按:11月25日,新华网以《南昌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为题,报道我校邱璟教授将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与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相融合,助力劳动教育创新与非遗文化传承。详情如下:
扎染、剪纸、蜡染、葫芦雕、滚灯……近日,在南昌大学邱璟教授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课堂上,学生们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逐一上台展示,昔日古老的技艺在大学劳动教育课堂上焕发新生。当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与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相遇,一场关于劳动教育创新与非遗文化传承的美好邂逅悄然上演,见证着南昌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生动图景。
根植文化沃土 创新劳动教育
近年来,南昌大学不断完善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五育并举,推动融合育人。“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通识必修课便是南昌大学通识教育创新的举措之一,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广受赞誉,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先后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评江西省劳动成果典型案例。
这门课程的开设源自主讲教师邱璟教授对于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在一次带领学生参与非遗展览策划工作时,她发现学生对非遗项目了解甚少,这让她深感传承非遗文化的紧迫性,也让她思考如何在教育中促进文化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价值。将民间艺术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南昌大学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背景下,邱璟教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合中国民间艺术,致力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课堂上,邱璟教授不仅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精髓,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还带领同学们赏析并动手制作陶艺、印染等各类非遗传统手工艺品。课程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们在劳动中领悟人生真谛,在创造中传承文化血脉。
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指出:“学校将以此课程为契机,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南大力量。”
强化实践体验 革新教学路径
异于传统课堂,在邱璟教授的课上,学生们占据了“C位”,成了课堂的主角与核心。她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带领学生们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间自由穿梭,并设置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非遗手工作品并展示。
“通过亲手制作非遗作品,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老祖宗的智慧是无限的,传承非遗不仅能够培养我们年轻人的劳动意识,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课上,学生许广浩、谢浩宇、王烨程和程嘉威团队展示了他们亲手制作的葫芦雕刻与剪纸作品,葫芦雕刻的细腻线条,剪纸艺术的精妙构图不仅展现了团队学生传统技艺学习的优秀成果,还透露着他们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其中的巧思。
学生李璟钰、李婉泽和惠佳也是这堂课的忠实粉丝,她们团队另辟蹊径,将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与鲁锦织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运用拓印等古老技艺,精心制作了一系列手提包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实用性强,而且美观大方,它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化身穿梭时空的信使,将古老故事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非遗文化在智慧与劳动中焕发新的绚丽光彩。
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滴汗水都让学生们对劳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美育与劳育在这里实现交融与升华。而团队合作的方式又在无形中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与责任感,实现了德育的悄然渗透。
数智技术赋能 优化教学资源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奔涌,通识教育亦随之迎来变革。邱璟教授以前瞻性的视野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入课程体系,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现代劳动的新形态与新特征,实现智育与劳育的深度融合。
在这堂课上,劳动教育的边界已不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延伸至云端。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先进技术无缝对接。在线上,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以及数字技术的加持,课程建立起了民间艺术资源库,囊括教学视频、劳动课程知识图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样例以及优秀作品展示等丰富学习资源。在这座数字知识殿堂里,劳动教育和古老手工艺在数智技术赋能下实现华丽变身,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匠人之心,体会每一次雕琢背后的汗水与智慧;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劳动教育的知识谱系;可以在虚拟空间实践操作,自由探索,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享受沉浸式学习的乐趣。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到了课程作品的创作中。谢浩宇同学将传统民间非遗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洋溢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这一创新不仅让非遗工艺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增加了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学校多措并举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锻炼中,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劳动和奉献的深厚价值,进一步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姿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南昌大学学工处处长王美艳表示。
原文链接:http://www.jx.xinhuanet.com/20241125/364f9b752a654923b9885580a8405ecc/c.html
编 辑:朱文芳
责任编辑:涂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