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学校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时间:2025-01-06 00:29:3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0日 8版论苑)  10月2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喜迎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第五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论坛以“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来自不同领域的16位学者云集世纪海大,聚焦教育强国战略,面向未来、勇担使命,共话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论坛由“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共同发起并担任主席。王蒙担任主持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校长张峻峰等出席论坛。  田辉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表示,本次论坛以“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成果。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考量,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理解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战略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汇古今育新人”  主持人:麦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李华军以“以科技之力构筑强海强国之基——浅谈技术与社会互动与发展及其启示”为题作主旨演讲。他从科技创新的内涵出发,深入探讨了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指出深海资源能源、海上施工作业技术和装备等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对于拓展我国海洋战略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意义。他通过自己参与的重大海洋工程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案例,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显著成就,并提出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特征、新需求、新挑战。同时,他详细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特别是能源、信息与金融资本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他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以“从三个‘一’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为题作演讲。他以雕塑《天人合一——老子》为例,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话题。他总结出三个“一”的传播理念: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其中,“一张脸”代表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多样性,散发出历经千年沉淀而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一颗心”强调真诚、平和、平等、平静的传播态度,以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一个魂”则指珍爱和平之魂,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鲜明的主题之一。他认为,老子“天人合一”思想和希腊“人神合一”的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和平精神。这种和平精神也表现于齐白石的《和平万年》与毕加索的《带鸟的步兵》等近现代艺术作品中。由此可见,和平理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他呼吁大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创造者与传播者,携手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家一级作家,海南省作协、海南省文联原主席韩少功以“求知者的新风险”为题,探讨了求知者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新风险。演讲主要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首先,他强调知识的碎片化和信息爆炸使得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变得尤为关键。其次,他谈到知识的功利化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偏识化教育倾向于培养专才而非通才,这可能限制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最后,他提醒到,高仿化知识产品泛滥,会严重扰乱学术市场,损害真正求知者的利益。他通过麦肯锡公司提出的用人标准——饥饿感与街头智慧,进一步论证了经历困难和勇于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作了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题的主旨演讲,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强调要“破五唯”“立新标”,厚植科学家成长的沃土,确保人才生态健康有序合理发展;要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判断力的战略科学家、具有全局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潜力与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他认为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文化报原总编辑、国家清史办原主任卜键作了题为“读史的意趣”的主旨演讲,他以自己深度阅读康熙十八年秋一次御前论辩相关史料的故事为例,分享读史体悟。他首先从中国古代言官“风闻言事”的权限谈起,主要介绍其具体内容以及四辅臣、艾元徵、康熙帝等人对该权限的态度及观点。而后,进一步介绍了这次论辩的事件背景:康熙帝在北京强震后降诏求言,成效不佳,吏科给事中姚缔虞上奏,认为由于当时“风闻言事”受限,言官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希望能放宽该限制。康熙帝虽感不满,但还是通过御前问对的方式与群臣商议。他依托原始史料,重点分析了该次御前论辩的过程,聚焦康熙帝与姚缔虞这对君臣的问答对话,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剖析二人的人格魅力,感受历史温度。他认为,读史有助于后人一窥历史事件当事者的品德性情,“人”和“人性”是历史叙事的核心,对它们的分析,正是读史的意趣所在。“科教融汇创新质”  主持人:朱自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陆亭以“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模式支撑强国建设”为主旨作演讲。他从时代在“升维”发展、科技“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共同进步、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实施素质教育三个维度,对学科协调发展、奏响教育强国主旋律作出了阐释。“专业学习是根,能力结构是形,结构里包括科技和人文。”他强调,应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达成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基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麦康森作了题为“关于教育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强调了教育、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关系,认为新中国75年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其次,我国虽是教育大国,却非教育强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虽持续上升,但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方面仍有较大不足。他从求同、服从、注重应试与文凭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可能给创新能力带来的抑制性影响。他呼吁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倡导尊重个人观点、价值和选择,培育崇尚科学和文化的氛围,并鼓励同学们在科学技术上敢于创新,不要“人云亦云”。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鷟以“以文化人——教育强国的重要切入点”为题作主旨演讲。他结合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提出以文化人是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国传统学术历来讲究“文史哲不分家”,他从教育历史的角度,化用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话,提出“立人先立心”,强调“诚意正心”是关乎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他借助钩强和冷冻电镜技术的发明案例,解读了“授鱼亦授渔”的思维模式。从文学滋养的实践角度,他分享了文圣常院士设立专项奖学金的初衷和愿景,呼吁在师生互动中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的主旨演讲以“‘一带一路’与建设海洋强国”为题。他提出世界正由海权时代步入陆海权时代,并阐述了21世纪海洋强国的八项基本要素。他强调,“一带一路”作为陆海联运大通道,是中国全球贸易、物流、产业、文化高度结合的一体化网络,将开辟新航路、新航道,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他从产业创新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张发展新型船舶制造、海洋信息产业、海洋气象产业等新技术、新产业,并强调我国战略威慑需从海上疆域向陆海空天网转变,以维护海上疆域主权和海上通道安全。结合以海权为基础的美国霸权衰落现实,他将中国海洋强国的目标实现分为五大阶段,并展望建成现代化海洋强国、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图景。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智库首席专家邹克渊作了题为“海洋法治人才培养与海洋强国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全球化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法律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海洋法治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任务。他强调,海洋法治人才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国际合作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海洋法治人才培养正面临着海洋法研究和教学薄弱、实践教学不足、国际交流合作有限等问题。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加强海洋法学学科建设,提升其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推动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实习机会;强化国际法事业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国际关系等相关领域知识。“融通和合开新局”  主持人:陈鷟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作了题为“科学与创新:我的浅见”的主旨演讲。他以范内瓦·布什的观点切入,引用历史名人成就,强调了科学对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呼应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很多工业领域已经处于全球前列,论文发表数量与毕业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越美国,科技创新能力也正在迅速发展;但在部分关键领域,例如诺贝尔奖和人均GDP,中国仍然落后。他认为,原因在于当前中国基础科学教育培养不足,顶尖大学数量不够,研究成果不够坚实。他呼吁大家要终身学习、跨学科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和技术环境。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以“文学的功德”为题作主旨演讲。她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写作”,指出尽管文学不能直接消除贫困、罪恶和烦恼等社会问题,但它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精神世界。她指出,文学创作是一种有信仰的工作,它能够揭露不公、鞭笞无情,激发人们心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她引用了多位作家对于“为什么写作”的回答,总结出两种答案:一种是为人生,另一种是为艺术。她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鸿沟。她强调,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功德在教育,在对人的教育,在对人性的教育、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崭新的人,成为一个既有理性也有热情的人,一个有爱人能力的人,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而文学,在完成对他人教育的同时,也包括对写作者本人的自我教育。文学之于作家的功德,正在于这种借由书写实现终生自教的魅力。  日本会津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赵强福作了题为“少子化时代公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聚焦高速发展之后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提出随着少子化、空巢化等问题的日趋严重,日本的地方公立大学面临升学率低、办学费用高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他以日本会津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在国际交流、校企联合等方面的尝试和经验教训,并列举了五个“good practice”以供参考:一是通过国际公开招聘,保证教师质量;二是增加优秀留学生的数量,协助科研发展;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始终瞄准世界科研前沿;四是加强校内合作与竞争,提高集资能力;五是加强政府、产业、学校联合,造福地域社会。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张福贵作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原理与逻辑”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为经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是对世界性新文明发展态势的考量,并深入阐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文化原理与实践逻辑。他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离不开两个原理,一是关注文明之间融合过程的“文化融合”原理;二是在有限多元框架下坚守的“文化同一性”原理。在实践逻辑方面,他认为应遵循大传统、大文化、连续性三大逻辑。“大传统”注重把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大文化”着眼个体文明、族群文明、人类文明融合的结构性特征;“连续性”强调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重视从中国文化的自信、他信、互信到共信的发展过程。  第18届国际格林奖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院长、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自强作了题为“通识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旨演讲。“不经优质的通识教育阶段,就直接步入专业教育,是难以培养顶尖的创新型人才的。”他指出,在科学研究中,通识教育就是“复数”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类比”的可能。他解释说,“类比”就是“在范畴之间跳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体现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囿于单一学科知识,是难以获得“类比”能力的。他认为,越是来到高科技、新媒体、人工智能的时代,越是需要通识教育,如此才能培养真正适应这个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总结与闭幕  各位演讲嘉宾博古通今、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和战略,展开了思想的碰撞。  论坛闭幕式上,王蒙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届论坛让他看到了青春,看到了活力,现场专家和学生的互动让人备受鼓舞。论坛走过二十载春秋,生命力依然蓬勃鲜活,影响力愈发深远。众多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让他备受启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张峻峰致闭幕词。他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众多专家学者从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历史维度深刻剖析,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我们打造了一场思想文化盛宴。他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继续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办校宗旨,坚守“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投身谋海济国、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他期待,与大家再次相聚下一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共同分享更多智慧与成果,书写教育强国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据悉,“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于2004年10月创立于中国海洋大学,旨在汇聚我国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顶级学者,通过对话与交流,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来关注与探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问题。论坛创立二十年,邀请了众多两院院士、知名人文学者和作家等,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对话交流,在学界和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已成为我国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高峰论坛,是我国高校品牌性活动之一。新闻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海洋大学第五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举行(2024年11月20日 8版论苑)

标签:      

2025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