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真”“情”“实”“意”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第七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时间:2025-01-23 14:22:05
11月2日,由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婺学研究基地、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中心协办的“践行‘真’‘情’‘实’‘意’,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第七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浙师大副校长朱毅峰,华东师大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胡晓明教授,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灵庚教授,上海师大人文学院徐茂明教授出席,浙师大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葛永海主持开幕式。
第七届江南文化论坛现场。图片来源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范钧指出,浙学作为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新时代浙学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发挥浙学与江南文化的优势,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不断挖掘江南传统资源、抽绎浙江文化精神内核,推出高水平、标志性、原创性、系列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朱毅峰指出,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以建设成为全国江南文化研究的文献中心、交流中心和人才高地、学术高地为目标,积极开展江南文化研究、传承、创新与传播等系列工作,集聚了优势研究力量,推出了不少优秀成果。希望中心藉江南文化论坛举办之机,与全国同行一起,不断挖掘江南文化资源,持续深化区域文化的交流交融,积极推动区域文化的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胡晓明高度肯定了浙江师范大学在江南文化研究领域持续、开放的研究态度。指出地域文化研究要跳出原有的文化圈,与周边文化密切联系。他以敦煌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例,认为两者是中国文明地理与时代意义上的起点和终点,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密码和性格,跳出江南看江南,任重而道远。
开幕式结束后,范钧一行前往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契约文书博物馆调研。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胡晓明教授、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浙师大葛永海教授、张法教授、慈波教授、邱江宁教授、陈玉兰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朱义禄教授、西北师大文学院张兵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道彬、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吕文翠教授、上师大徐茂明教授分别以《编撰江南文学地名大辞典刍议》《清代江南底层文人维护“斯文”的文学舆论——以己未吴中诸生案为例》《模山范水的江南城市》《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及空间建构——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前江南”时代》《多元一体中的江南美学——江南美学的精神谱系》《转写的文本:宋刻黄庭坚词版本统系新论》《论黄宗羲“读书种子”说与江南书香文化》《清初的明亡记忆——甲申之变与“三月十九日”诗的书写》《论徽州江永“一代儒宗”形象的确立》《时节江南与衣冠宋韵——以12—13世纪的宋元图像为中心》《清末民初江南文化的“扩容”与“重构”——以〈申报〉文化为中心的考察》《小说江南 凝结海上——从“申报馆”文人社群出版事业论海上文艺现代性》《“海派文化”演进中的文化差序与特性》《王韬东渡与日本报知社“纸上诗坛”的创辟》为题作主题分享。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灵庚教授、上师大吴夏平教授、扬州大学徐德明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论坛共设六个分论坛,分别为4个教师组论坛和2个研究生论坛。分论坛一上半场由浙师大吴海庆教授主持、福建教育出版社孙汉生总编评议,下半场由浙江传媒学院裴雪莱副研究员主持、浙师大曾礼军教授评议。分论坛二上半场由汕头大学文学院温世亮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研究员评议,下半场由山东师大刘洪强教授主持、韶关学院金建锋教授评议。分论坛三上半场由菏泽学院程日同副教授主持、华东师大汤志波副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华南师大张凯副研究员主持、南京工业大学陈林教授评议。分论坛四上半场由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李亚雄主任主持、宁波大学张楠教授评议,下半场由长沙师范学院钟巧灵教授主持、滁州学院张家智副教授评议。研究生论坛分别由浙师大教授崔小敬、赵瑶丹教授主持并评议。与会学者分享的论文研究主题多元,涵纳文学地理、社会历史、文献考据等话题。讨论角度丰富,既有宏观论述,也不乏细部考察。研究范围包罗古今,突破学科界限,表现了江南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
闭幕式由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玉兰教授主持,赵瑶丹教授做研究生论坛总结,华东师大赵厚均教授作大会总结,下届江南文化论坛承办单位代表、伊犁师大赵婧老师发言。
本次论坛为深入挖掘传承江南文化,进一步延续浙学文脉,着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接续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建设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