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改革大家谈】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时间:2024-12-26 02:08:09
【编者按】为形成改革合力、凝聚改革共识、加速转型发展,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10月14日下午,学校召开“加快智能化创新能力建设”主题转型改革专题推进会。相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谈体会谈思路谈打算。
纵观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技术与教育相生相长,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数字时代,教育何为”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时代命题。
一、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新背景
(一)国家战略层面:教育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二)技术运用层面:人工智能赋能行动
怀进鹏部长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社会(AI for Society)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
(三)我校校情层面:三次创业、三大转型
学校正处于三次创业的历史方位,是抢抓三化机遇,推进三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要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造性地探索我校人才自主培养特色之路。
二、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新思路
(一)以专业结构优化谋划人才自主培养布局
人工智能对专业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专业设置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与数智技术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高校纷纷出台相应政策、采取相应举措。如清华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率先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财经学科的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财经教育生态;山东财经大学发布了“AI才”教育教学专有大模型。我们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勇于争先,从“六个数智化”(名称、目标、课程、教材、教研、教师)推动专业升级改造;从AI+双学士学位、AI+辅修专业、跨学科交叉专业、AI+产教融合实验班、AI+微专业等渠道探索育人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以课程体系改造夯实人才自主培养基础
人工智能对课程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课程设置多元化;实践导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清华大学开展AI课程试点建设;南京大学建设“1+X+Y”三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南开大学发布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南京财经大学建设“人工智能+”系列基础课程;等等。我校将建设“1+3+N→100”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CDIA)。
(三)以师资队伍升级强化人才自主培养保障
人工智能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技术鸿沟可能逐渐拉大;权威地位可能逐渐弱化;师生感情可能逐渐淡化。在这种挑战下,要求教师转变身份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为此,必须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通过网络培训、专题讲座和自学相结合方式提升数字素养,使人工智能技术真正通过教师深入传递到教学和治理的全过程中去。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要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新举措:布局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重大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我校“三次创业、三大转型”的背景下,对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造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特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和学科发展对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优秀人才产生的巨大需求,推动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和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抢抓教育数字化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校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治理能力提升。经过2-3年的建设,建成在智能助教、智能助学、智能助管等场景应用方面的创新性、引领性成果,实现教育教学数智水平整体性升档、师资队伍数字素养普遍性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性提高,为“三大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全时空育人,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
坚持专业为重。优先资助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赋能专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对标专业评估与认证,助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高峰专业建设。
坚持发展为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基本单元作用,通过AI课程建设,助力学生研究能力和高阶迁移能力培育,助推协同育人行动加快推进,赋能学校三大转型发展需要。
坚持创新为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科教育教学的作用,面向国家战略、面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面向“三大转型”,探索我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新路径,打造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江财”样板。
(四)主要任务
围绕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构建“1+3+N→100”四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CDIA)。
1: 开发一门人工智能公共课(Common Course),旨在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3:打造三门智慧课程示范课(Demonstration Course),旨在引领教学组织创新。
N:建设N门人工智能融通课(Integration Course),旨在拓宽教学应用场景。
100:升级百门知识图谱辅助课(Applied Course),旨在夯实数字转型基础。
(文/教务处 编辑/雷伟杰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