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深耕蔚蓝向未来 谋海济国谱新篇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时间:2024-12-19 17:47:33
【编者按】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勇立潮头,谋海济国,为国家海洋事业兴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10月24日出版的《青岛日报》刊发题为《深耕蔚蓝向未来 谋海济国谱新篇——中国海洋大学向海图强的时代剪影》的专题报道,深度讲述了中国海洋大学向海图强、引育并举、开放办学的举措和成效。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青岛日报》2024年10月24日版面百年来,学校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前进方向、国家所需就是使命担当、人民期望就是奋斗目标,坚持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勇立潮头,谋海济国,为国家海洋事业兴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历史性贡献。向海图强,担当海洋强国强省建设中流砥柱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突破海洋观测预测、良种创制、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力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重大科技成果和科学计划不断涌现——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教授率先提出“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教授带领团队引领“蓝色种业”蓬勃发展,推动我国水产生物分子育种技术走向国际前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教授领衔的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屡获突破;董双林教授发起的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获得成功,并入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学校建起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的海洋调查船队平台,5000吨级“东方红3”是世界上同类科考船中最先进、科考功能最完备的静音科考船;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蓝色智库”,高标准建设海洋发展研究院,连续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等,承担30余个区域海洋经济规划编制工作,190余项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咨询报告与建议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采纳……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学校坚持立足青岛、扎根齐鲁、深耕海洋,主动融入和服务山东及青岛发展进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6月12日,由青岛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举行。会上成立了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发布了《中国海洋大学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学校实施驻鲁部属高校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与地方政府共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推动“四链”融合发展。坚持把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服务省、市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孵化成立了“镭测创芯”“国数科技”等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I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培育了一批水产新品种,研发并量产了多普勒激光雷达、波浪滑翔器等重要装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省、市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创新中心。学校历时22年牵头建成了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锻造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了13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7项国家科技奖励,六获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最高奖,为省、市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管华诗院士2016年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学校提出在青岛率先实施 “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建议,并设立“‘蓝色药库’高层次人才计划”。“蓝色药库”不断孕育海洋新药物,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创新成果源源不断。2022年,学校西海岸校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地而起,一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工程技术学科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期建设积极推进,将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省、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刘邦华摄引育并举,打造世界海洋人才高地“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科研支撑。在海大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热爱海洋事业、有工作激情的朋友……”“学校并没有为我设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科研任务,而是让我自由地发展。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我只有努力向前,才能契合‘山高人为峰’的人才理念。”吴立新院士说道。吴立新院士的经历只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丰硕成果中的一个缩影。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建立“筑峰”“繁荣”“名师”“青年英才”等富有海大特色和时代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依托国家、省级、市级重大人才计划和项目,构建“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实施创新交叉团队培育计划。——实施“高层次工科人才计划”“蓝色药库人才计划”等,探索工科和应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实施青年英才海外培育计划,积极选派优秀青年人才赴海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研修。截至目前,学校引育610余名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全职两院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9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青”人才71人。学校教师团队连续3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2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实验室中,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成员奋战在一线,越来越多来自海洋的药物和生物制品走出实验室,团队实现了“聚集开发”模式下的成果梯次、持续产出,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累计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主编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等各类科技奖8项,培育孵化了3个公司,促成成果转化项目200余项,为国内100多家相关行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科技成果持续产出的核心,经过40多年积淀发展,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成员壮大到57人,在学校支持下率先推行了《“‘蓝色药库’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细则》等,为团队健康发展和事业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得益于学校一系列人才政策的支持,一大批科教工作者也将不断为海洋事业增添新的动能。深入实施服务人才强省行动,聚力服务省、市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人才中心。聚焦山东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建设,大力汇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提高优秀毕业生留鲁留青就业比例,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工程的“蓄水池”作用,打造了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学校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海大范式、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说。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 刘莅 摄开放办学,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2014年10月,学校联合14个国家的52家全球主要涉海科教机构及国际学术组织,共同签署《未来海洋青岛共识》,代表国家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学校积极开展行业合作,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水产教育联盟。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海南、云南、黑龙江、广西等省(自治区)和山东沿海各市签署合作协议,在海南三亚、广东深圳等地共建海洋研究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华为、海尔、海信、山东港口集团、58同城等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学校创新合作机制,构建海洋科教国际合作平台与网络。学校与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涉海院校合作建成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中英海洋战略联盟等一批高层次科教合作平台,与水产养殖学科综合实力居美国高校前列的奥本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与全球海洋能产业领跑者欧洲海洋能研究中心签署协议,与南极研究领先院校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务实合作,多措并举培育“海洋+”“水产+”等国际化人才,做强“留学海大”品牌……学校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已是声名远播。全球主要涉海研究机构中,都闪耀着中国海洋大学的名字——“国际涉海大学联盟”秘书处常设在学校;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平台,主办“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先后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10余所科教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着眼全球海洋研究和“海上丝路”建设,拓展与东盟及各大洋海洋岛国的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海洋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唯一正式加入“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的机构代表,联合来自东盟国家的20余所科教机构、国际组织就中国-东盟水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联合发展提出倡议并达成共识;与美国德州A&M大学联合培养海洋领域博士研究生、联合授予博士学位;牵头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是我国首个加盟北极大学的科教机构,并加盟国际南极学院,将科教活动拓展到极地领域;拓展与南太平洋岛国及印度洋地区合作。与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等太平洋岛国开展务实交流合作。加强部、省、市联动,推进海洋碳中和国际合作中心培育建设,探讨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合作中心筹建,与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在当地建立联合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发挥涉海学科综合优势,加强与世界一流院校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化战略深入实施,持续构建全球海洋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与网络,全力打造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助力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及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说。中国海洋大学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 吴涛 摄世纪海大,谋海济国。世纪海大,再续华章。“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向百年新跨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新时代海大范式为目标牵引,以新时代海大工程为战略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努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新跃升,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田辉说。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刘邦华 摄相关链接:《青岛日报》深耕蔚蓝向未来 谋海济国谱新篇——中国海洋大学向海图强的时代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