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聚焦第644期:奔赴热爱,请你来上这一堂课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时间:2025-02-07 06:05:19
编者按:《杭州师范大学报》关注校园,聚焦生活,倾听回音,微言大意,始终遵循“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读者”原则,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传递信息,报道典型,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本期开始,官网开设校报“校史钩沉”栏目,将陆续刊载优秀校史校情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师大校史,增进师生校友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宿感。
总有这样的一堂课,在我们的青春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或许是专业课上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解,点燃了你对知识的渴望;或许是通识课上异彩纷呈的趣味启迪,让你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又或许是在实践交流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柔软。不管你是为了是探索专业的奥妙,还是扩展多维综合素质,亦或是享受实践的乐趣,总有这样一堂课让我们沉浸其中。学习这本大书值得我们细细品鉴。走进师大人的课堂,一起奔赴我们心中的热爱。
从人文殿堂到科学浩瀚星空,专业探索永无止境
如果说大学是一片树木林立的森林,那么专业课就是绿荫之下的一茵青草地。它托举起知识奔腾的河流,哺育莘莘学子成长。当我们携手深入这片知识之地,去探寻专业课真正的内核,便会发现,一门专业课,就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
很难想象,我们透过写满历史的书页就能与古代先贤对话,与各朝名人推杯换盏。《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让历史的厚重变得触手可及。历史231班的王一茜同学分享到:踏入这门课,像是参观一场巨大的展览。古文成为一幅幅丹青画卷在面前打开,又像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每次探索都有新的收获。”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将化作历史的探索者,于史海中寻些智芒闪闪的吉光片羽。这门课程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精选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的经典篇章,从《尚书》到《诗经》,从《史记》到《明儒学案》,无不涵盖,配合着教师对历史文献解读的风趣与深邃,叫人不得不爱。在师大的历史课程中,每一篇文献都如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仰俯与一个时代的沉浮。穿越历史的风霜,于今,在课堂重现百年前的故事,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继续向前。
继续前行,从人文的深邃殿堂跨越至科学的浩瀚星空,知识世界向学习者展露其绚烂广阔的面容。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地信231孙佳慢慢发现了,数据不止是一串符号、一行公式,更是观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信息学院于之锋老师开设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让她领略到了基于数据构建的山川河流之美。数据观测是这堂课的实践重点,从全站仪的粗瞄到细瞄,从对准反光棱镜到输入数据,再到得出斜距、垂直角、平均高差等结果,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孙佳感慨道:“数据测量就像是一种定格永恒的摄影,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视野,都是在为时间做注。”在于老师引领下,她找到了数据和计算的意义,那些原本呆板的数字也变得别致可爱起来,它们映照出了另一面世界,记录着沿途的风景。
抬头望去,远处的青山连绵不绝,须知此行无止境,深思而后愈勇。《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是每个师范生的必修课。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案例的讲解,学生学习了教师职业理念,增强了对教育相关法规的理解。“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信仰,这是重塑信仰的一门课程。”小教234的胡聿茗这么评价这门课。就像学者徐贲在《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所说:“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严从根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教育信仰的老师。在他的课上,比起无意义的重复,更多的是思考、讨论与小组合作,是如何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发展,如何让教育走的更为长远。从教师理想到教育公平,从白天鹅的堕落聊到“平庸之恶”,他用激烈的讨论激发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在这门课上,师大学子学到的不仅是为师的方法,更是处世待人的真理。“我希望我能像严教授一样,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授业解惑,以真诚亲切的态度传承教育之光。”胡聿茗同学如是说道。
滋养心灵,启迪思想,探索通识课程之美
美,是每个人的心之所向。而通识选修课则是各色美的集合体。不论是波澜壮阔的科学之美,还是温暖包容的人文之美,各色之美打开了多彩维度,每个人都能在师大的通识课中充实心灵,滋养灵魂,共赴这场成长盛宴。
尹守春教授的“碳引发的神奇事件”在生化类的课程别具一格,总领课程的那句“对碳的探索,就是化学的前进之路”为师大学子所熟知。“尹教授真正做到了让化学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打开了我的认知新维度,我已成为这节课行走的‘自来水’。”刚刚在上学期结束该课程的张杭沁同学如是评价。而她口中的“让化学融入我们的生活”的课堂绝非谬赞虚言———在课堂上,通常被用作阿司匹林的乙酰水杨酸成为了浇花的原料,常规认知中只能消毒的双氧水却在古画上“纸上走火”……时时更新的教学内容,自出心裁的教学模式,尹教授巧妙地将化学、历史、文学、哲学及艺术等多学科融为一体,把最靠近生活的化学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世界上所有有机物都离不开的碳得到大家的正视。此外,诙谐幽默的语言更是这门精彩纷呈、乐趣无穷的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尹教授的语言与课堂实验的演绎下,碳元素仿佛拥有了生命,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如同激情四溢的舞蹈,引人入胜。“上了这门课才发觉生活竟有如此多的惊喜蕴含其中。如果你正畅想着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在化学知识的海洋畅游,那么这门课程你一定不能错过。”张杭沁同学倾力推荐到。
然而,通识选修课的魅力远不止于此。生化类通识选修课芳香远扬,创业创新类通识课亦香满园中。在“创业基础教育-互联网特色”课堂上,师大学子们携手并肩,从零开始,探索直播的奥秘。他们组队合作,精心挑选商品,从对直播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蜕变成为自信满满的小主播,亲身感受到了网络直播的无穷魅力。这不仅是一个成长的舞台,更是一次宝贵的网络创业体验之旅。而“8+X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则像是一场全真模拟的创业盛宴。学子们在模拟平台上亲身体验注册公司的全过程,化身为CEO,与顾客沟通协商,与伙伴共谋未来,在市场的变幻中运筹帷幄。师大依托电商之城杭州,摁下“互联网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电源键,以学校课程助力师大学子的创业之旅。
除了知识的滋养和创业的启迪,通识选修课还引领着师大学子踏上了强身健体的征途。“起初选这门课是因为看到了社媒上同学们所分享的成功蜕变,让我非常心动。”编导221陈瑶瑶看到同学在赵发林老师的“时间管理与健康管理训练”课程成功塑形蜕变后,立刻选修了该课程。在课上,不管是16天5km心率跑挑战、3天饮食日记、20天早餐打卡还是14天睡眠打卡,赵老师设置的一系列有趣的番茄小目标和健康小目标,不仅让师大学子逐渐建立时间管理意识和习惯,更让大家具备了健康管理能力。“赵发林老师是大家公认的的小太阳,永远带着朝气与活力。他在课前分享的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参加马拉松等运动项目的多次经历托举我们启程的勇气;他温和而有力量的笑容、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他对运动原理的科学讲解引导我们长效启航……人生最美好的年纪里,我们在赵老师的课中感受活力的跃动,感受运动的幸福。”陈瑶瑶同学笑着说。
致知力行,共赴多彩维度的成长盛宴
“行动是知识最好的果实。”走出课堂,走进原野,脱下束缚的学术长衫,师大推出了一系列各色各异的实践课程,它们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方向,学生们在劳动中投身田野,在志愿中走向社会,在诵读中体会诗情,在社会和校园的大舞台上展现自我的风采,用实践擦亮生活底色。
在湖畔青年吟诗行的活动中,一颗颗热爱诗歌的心因着“湖畔诗社的诗”主题齐聚蕙风湖岸。百余年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孕育一批青年,他们在西子湖畔吟诗作赋,结伴交友。如今,这份诗意依旧在传承。在领读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慢慢从声音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各种情感在聆听他人的吟诵中,相视一笑,夏日的炎热仿佛也被这份诗意所融化。“将爱的湖、诗的湖,永远传承下去”是活动的宗旨。伴着湖中的流水之声,师大学子们在爱里读诗,在诗里成长。
除了诗歌的熏陶,师大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劳动实践课程。下沙校区,有这样一个地方,里面几乎所有精美家具都就地取材于校园的花草树木,它就是2022年底成立的“绿叶工匠室”。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绿叶”工匠室会面向师大人开展各类形式新颖、妙趣横生的园艺理论和实践课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绿植微景观DIY课程。在清幽雅致的工匠房内,听完老师大方向的操作讲解后,我们可以亲自体验微景观制作的全过程。从种植土铺垫,到多肉修剪,再到粘合与插放,最后铺展砂石完成整体。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劳动乐趣、感悟工匠精神,还收获了满满的参与感和成就感。”经亨颐中文223的潘芯雨同学对劳动课程赞叹不已。
当然,劳动实践也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在师大,花房劳作、烹饪劳动、楼宇清洁等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课程轮番上演。金秋十月,玉皇山校区开心农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蔬菜苗移栽种植劳动实践。在后勤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行动,从生疏到熟练、从笨拙到默契,打窝、栽苗、培土,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井然有序。双手沾满泥土的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懂得了敬畏自然、怀抱大地的重要性。
此外,师大还注重学生的专业见习与实践。例如,在西湖区的金秋钱塘老年公寓,学生们开展了长者智能手机教学个案服务。他们蹲下身子一步一步教会他们如何下载App、设置密码、维护账号安全。此外,师范类专业在中小学幼儿园的见习、法学专业在模拟法庭的实践等等,都为师大学子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一次的见习,我收获颇丰。我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因为每一次实践都是对职业生涯的畅想与憧憬的践行。”临床236的王逸儿同学感叹道。
不管是专业通识还是实践课,避不开的是学习这一场人生必修课。我们尽力挖掘其中乐趣,心怀向往将知识揽入囊中。或是因为对于专业的兴趣,踏入这一堂专业课深入钻研。或是因为好奇乍起,品味这一堂通识课的奇异芬芳。又或是因为带着赤子的热忱,走进那一堂实践课,把知识写在土地上。课后细细咀嚼回味,发现早已芳香满腔。因为热爱相聚在这里的我们,发现总有这么一堂课,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杭州师范大学报》电子版
(校报6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