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效能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时间:2025-01-23 17:29:15
【编者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开展海水综合利用,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4年10月3日出版的《经济日报》“时评版”刊发了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韦雷雷老师和山东社会科学院颜景高研究员的署名文章《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效能》,全文如下: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水综合利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对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如何有效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非常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水综合利用业务稳步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海水淡化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和反渗透淡化技术,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数量由2012年年底的95个增加为2023年年底的156个,海水淡化产能由2012年年底的日产774365吨增长为2023年年底的日产2522956吨。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沿海电力、石化和钢铁等高用水行业的海水冷却水用量稳步增加,相比截至2012年年底的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841亿吨,截至2023年年底的年海水冷却用水量已达1853.79亿吨。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方面,我国积极开展海水提溴、提钾工艺技术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强海水中提取锂、铀等微量元素的研究。比如,2023年全球首个海水提钾产业化工程在福建省开工建设,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落地青岛。 尽管我国海水综合利用起步较早,发展良好,但还是存在政策不完善、产业集聚不足、产学研联系不紧密、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阻碍了海水综合利用方面的健康发展。例如,政策不完善导致政策的激励引导效果欠佳,产业集聚不足造成产业竞争力不足,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影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产业提效升级。对此,可以从优化政策环境、推进集聚性发展、强化产学研融合、发挥数字要素推动作用等多个层面发力。 优化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立足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海水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海水综合利用产品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监测监管标准,推进相关产业标准国际化。推进海水淡化水作为新水源,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范畴。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建立相关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为海水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推进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集聚性发展。建设一批高质量产业示范区,扩大产业集聚规模,提高专业化程度,发挥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的规模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吸引海水综合利用相关企业入驻,推动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对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与海水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与技术互补,促进产业链升级。 强化海水综合利用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与涉海科研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依托高水平研发平台和实验基地,通过战略联盟、联合研发等方式进行技术攻关。深化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加强海水综合利用领域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打造高端海洋人才队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数字要素在海水综合利用中的推动作用。建设数字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与合作,让数字要素为产业发展赋能,发挥其在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对接服务、海洋数据处理、研发创新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数字要素和海水综合利用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加速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闻链接:【经济日报】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