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研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时间:2024-12-29 08:39:2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党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和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战略智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绿色生产力作为绿色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进而牵引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方面的绿色转型,同时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方面的绿色转型作为支撑条件,又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全方位覆盖、全链条互促。
要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取向,提高劳动者生态文明素养,加快劳动资料智能化绿色变革,提升劳动对象的绿色生态化水平。深化经济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面向绿色发展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绿色智能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良性互动,让人民群众在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绿色用品和生态产品的合理消费中享有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普遍崇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文明生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巩固和定型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补齐生态文明制度机制缺环,使对绿色转型的“激励-约束”覆盖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和生产力所涉要素,最大限度解放与发展绿色生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为基础支撑,驱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坚定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选择,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塑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蓄水池”“主阵地”“内驱力”。
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诸环节、各方面的高效能劳动创造培育大批后备军、生力军和主力军。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的人才。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及相关体制机制,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提高创新主体之间信息流、知识流的传递效率,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良性循环,达成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品创新的顺畅转化;以绿色智能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各类绿色产品及服务的高质量持续递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解决重大科技瓶颈和外国“卡脖子”问题,促进人工智能与生态技术的联姻和自立自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合一。坚持党对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社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充分彰显绿色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驱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为战略路径,推深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仅要全方位、全领域推进,而且要全地域推深,把绿色转型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国家绿色发展高地,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在全国发挥典范辐射带动作用。
要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推进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扎实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资源型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绿色转型。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先行先试形成形态多样的绿色发展增长极,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着力城乡绿色转型协调平衡,构建城乡连体循环的生态治理体系和绿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效,在祖国大地愈益普遍地呈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
(作者: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黄志斌、黄驰)
原载于《安徽日报》思想周刊 2024年10月8日 06版
原载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410/08/node_06.html#c1054108
责任编辑:刘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