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拾光】一砖一瓦!百年建筑里的嘉庚精神!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5-01-27 08:36:57
编者按: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将迎来100周年华诞。百年校庆不只是一场庆典,更是文脉的传承、理想的赓续。推出“百年拾光”栏目,重温厦大百年光辉岁月,再读厦大十轶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来,温故以新精神。与广大师生校友一起,追寻立校本心、昂扬厦大精神、思考时代责任,共为“吾国放一异彩”。
本期由庄景辉老师讲述嘉庚建筑背后的历史积淀与岁月篇章。
厦门大学嘉庚建筑
节选自 庄景辉《厦门大学嘉庚建筑》
在东海之滨、鹭岛之南,被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坐落在巍峨五老峰下、碧海金沙旁。厦门大学校舍建筑,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厦大之美,全国之最”的校园里。而今,我们把陈嘉庚出资(或募捐)并亲自选址与规划、设计与施工,以及兴建与督造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大批厦门大学的校园建筑,称之为“嘉庚建筑”。
△厦门大学全景(2011年)
100年前,“原由集校感触而来的厦大之设”,校主陈嘉庚的胸中就构筑了办成“生额万众”大校的宏伟规划与蓝图,“教育事业原无止境……百年树人基业伟大更不待言,故校界划定须费远虑。” 在美国建筑师墨菲方案的基础上,“再三斟酌”,陈嘉庚依据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自然地理形势,做了三个建筑组团的布置:以演武场为中心的群贤楼群,形成北依五老峰,背靠南普陀,隔海与南太武山相对的中轴线;以崎头山自东而西向南环绕乌空圆的地形加以改造,建南楼群借地势居高临海,空旷开阔的上弦场,整体彰显巨大的空间向心感;以低洼水田(今芙蓉湖)为中心,环岸布局,借景建筑,形成传统中国园林自由活泼而又不失精心构思的良好对景关系。整体校园以此三组主要建筑展开,依山傍海,就势而造,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充分体现了陈嘉庚朴素的风水和谐观念、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以及“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宏愿。
△厦门大学校本部平面图(1952年)
△厦门大学全景(油画,1954年)
1921年5月9日,“开基厝”群贤楼群奠基,拉开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序幕。1921—1926年,正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扩充学校经费”,“大兴土木,増建校舍”。建成“一主四从”的群贤楼、同安楼、集美楼、映雪楼、囊萤楼之群贤楼群,另有生物院、物化院、博学楼,以及教职员家眷住宅兼爱楼、白城山宿舍和女生宿舍笃行楼等。“计开支一百五十余万元”,校舍轩敞,规模宏大,“为国内大学所罕见”,各地青年学生“向本校请愿求学者络绎不绝”,大学之声誉“已达顶点”。1926年以后,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经营橡胶业的陈嘉庚公司遭到惨重打击,“资本实力已丧失殆尽”,校舍不再续建。1937年7月1日,“出于万不得已之下策,乃修书闽省主席及南京教育部长告以自愿无条件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群贤楼(1926年)
△群贤楼群(1926年)
△群贤楼背景(1926年)
△厦门大学全景(1926年)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校址受到重大损失”,“悉数夷为平地”,“留下的是一片废墟”。抗战胜利后,厦大于1946年“开始复原返厦”,直至1949年“复兴计划”,因经费严重缺乏而“未克大规模进行,故一切修建均采临时应用之性质”。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全景(1945年)
1950—1955年,陈嘉庚归国对厦大进行新的5年建设。陈嘉庚倾力建设集美学校,说动女婿李光前捐资建设厦门大学,建成了具有重大历史与文化意义的“一主四从”的建南、南光、南安、成智、成义5座大楼与围绕芙蓉湖的芙蓉第一、二、三、四楼的两大嘉庚建筑楼群,以及国光第一、第二、第三楼群,丰庭第一、第二、第三楼群,成伟第一、第二楼等,翻开了厦大校舍建筑史的新的篇章,迎来了“嘉庚建筑”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5月,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作为嘉庚建筑的代表群组的落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也是嘉庚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
△群贤楼群和运动场全景(1950年代初)
△建设中的芙蓉楼群(1953年)
△建南楼群(1956年)
△建南楼群背景(1957年)
△校主陈嘉庚在建南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新校舍落成典礼大会上讲话(1955年6月11日)
庄景辉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中,阐述了“嘉庚建筑”的特点:
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的“生态适应”关系,强调校舍建筑的一直线(群贤楼群)、二弧线(建南楼群)、三U线(芙蓉楼群)的整体性之布局;
二是合理创新结构,对于校舍建筑的空间结构、尺度大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革陈弥新的想法,基本上采用西洋建筑的平面布置形式的内廊式、外廊式、内外廊结合式的几种结构类型,通风好、光线足,适应“新式教育”的需要;
三是经济实用建造,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建筑之费用务必省俭为第一要义”;
四是取用地产物料,开采石料,乃至设厂烧制“烟灸砖”和“嘉庚瓦”,坚持就地取材;
五是闽南匠心工艺,每座建筑无不体现闽南工匠的严谨精致、实用美观的独具匠心;
六是中西合璧风貌,陈嘉庚独特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造就了嘉庚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南洋风”。
嘉庚建筑那飞檐翘脊的绿色琉璃瓦大屋顶遵循闽南建筑传统,仿造西方建筑模式的屋身呈现浓烈的“西风”气派,形成了亦中亦西的新风格。
厦门大学全景(1957年)
厦门大学全景(1960年代)
群贤楼群
芙蓉楼群
建南楼群
群贤楼屋檐宫灯垂(吊篮)
群贤楼戗脊卷草
群贤楼木雕
建南楼群镶嵌红砖图案隅石
闽南匠心工艺(石作、砖作、木作)
陈嘉庚虽然不是专业建筑师,但嘉庚建筑以其美观大方、典雅庄重、坚固科学、经济实用的鲜明风格而享誉海内外。嘉庚建筑,是陈嘉庚个人审美品位与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结晶,是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实践中结合的成功范例。以厦大的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和博学楼,以及集美学校的允恭楼群、南薰楼群、南侨楼群和葆真堂为主体的“嘉庚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嘉庚高瞻远瞩的超然智慧和他那划时代的建筑,备受世人赞誉,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称嘉庚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大师格雷夫斯赞叹“这是最具世界经典的建筑之一”。2016年,嘉庚建筑入选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思明校区
漳州校区
翔安校区
马来西亚分校
嘉庚建筑,不仅记述了厦门大学的百年建设历程,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底蕴。陈嘉庚,终其一生“毁家兴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办与建设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这是常人所不能觉悟,所难以追随的。陈嘉庚创办两座学校,建造了大批高楼大厦为校舍,他不以名名校名,不以名名楼名,然而陈嘉庚之名,与校名、楼名而永名!
百年厦大,缅怀校主。让我们走进嘉庚建筑,感悟嘉庚精神!
图书简介:
1921年,校主陈嘉庚先生选择鹭岛南端背山面海的演武场地带筹建厦门大学,以他的乡情国思和审美趣味,规划布局采用“一”字形或半月形围合式方案,独创新意。厦门大学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包括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建筑组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蕴涵着朴素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因地制宜,中西合璧,独树一帜。本书用大量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带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最美的大学”——厦门大学校园,众多关于嘉庚建筑的传说亦娓娓道来,同时严肃纠正了许多误传,对人们认识厦大、了解陈嘉庚的爱国报国的情怀,是不可多得的佳作。2006年国务院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嘉庚建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美学校部分的嘉庚建筑可参阅庄景辉教授《集美学校嘉庚建筑》。
(来源: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出版物编委会、百年校庆宣传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