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合作解析仰韶村遗址古人遗传历史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4-11-11 11:36:10
近日,厦门大学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ic time transect unravels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Neolithic middle Yellow River farmers”的研究论文,通过对仰韶文化命名地——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古人基因组进行研究,揭示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人群动态历史。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原地区发现的新石器中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对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村遗址的古人遗传学数据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人群历史。
团队成员现场取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提取和测序了仰韶村遗址的古人DNA,首次发表了仰韶村遗址8个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个体的古基因组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连续性,仰韶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比如,各地汉族人群有57%-92%的遗传成分可被模拟为来自于仰韶村遗址古人及其相近人群,西藏藏族人群有70%-80%的遗传成分来自仰韶村古人及其相近人群,华南地区的苗瑶和壮侗语人群也有大量血统来自仰韶村古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人群。
仰韶村遗址样本与东亚地区古今人群的主成分分析图
之前的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瓦店、郝家台和平粮台遗址的古代人群遗传同质,并且相比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人群,瓦店、郝家台和平粮台遗址的古代人群受到来自东亚南方的遗传影响。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这一南方基因流并没有影响到邻近的、同时期的仰韶村遗址。最后,研究发现一些来自仰韶村遗址的龙山文化个体受到了古东北亚相关的基因流影响。仰韶村遗址龙山时期人群既可以被模拟为仰韶文化相关血统和古东北亚血统的混合,又与陕北石峁遗址人群相对遗传同质。古东北亚相关成分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出现可能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对黄河流域的文化影响相关。此外,部分仰韶村遗址龙山文化个体和1个来自瓦店遗址的个体可以被模拟为仰韶文化人群的直接后代。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这些个体没有像其他同时期个体那样受到东亚南部和古东北亚相关的基因流的影响。
仰韶村遗址样本的遗传组成分析
该研究填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人群古基因组数据的部分空白,对理解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人群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世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睿和马昊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王传超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资助。
(文/王睿、马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