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莎翁全集翻译之路自青岛始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时间:2024-11-30 01:31:13
“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如今来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1930年夏天,第一次踏上青岛的梁实秋,颇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不禁对这座海滨城市的城与人赞叹不已。因之,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史上平添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身影。此乃青岛之荣,亦为海大之幸哉。 那一年,梁实秋的青岛之行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实际负筹备之责”的杨振声先生。正是杨振声亲赴上海力邀,“久已厌恶沪上尘嚣”的梁实秋“闻之心动”,与闻一多一同乘船来到了青岛。“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后,梁实秋便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而至。那年的他,年方27岁。从国立青岛大学到国立山东大学,梁实秋共在此执教四年。在生命的长河中,四年的时光不算长,但青岛惬意的生活深深种在了梁实秋的记忆中,后来他在《忆青岛》一文中写到:“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字里行间沁透着对青岛的无限怀念之情。 创立之初的国立青大,办学条件略显简陋。但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加上他“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不可抵抗的力量”,在全国延揽了一批名家,一时声名远播。梁实秋在这个清静之地专注于教书读书写书。当时,他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还为其他系的学生开设过公共英语课。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讲课既内容充实,又饱含感情,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作为图书馆馆长,梁实秋曾专门到上海精心为学校购买了大批书籍,其中包括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版本,像佛奈斯新集注本等。《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创刊时(1931年5月4日),其中有四个版为《图书馆增刊》,刊登新书目录、借书制度、图书评介和图书馆学等文章,梁实秋亲为增刊撰写了发刊词,时为开大学之先河。 “青岛四年之中我们的家庭是很快乐的。我的莎士比亚翻译在这时候开始……”(梁实秋《槐园梦忆》)是的,来到青岛这个“真正令人流连”的地方,梁实秋一家过上了安定而舒适的生活。逃离了是非的他便潜心于治学了,对那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但梁实秋最为用心的还是翻译工作,也正是在国立青大,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的浩大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召开年会,委托胡适筹划莎士比亚全集翻译事宜,起初胡适物色了五人参与这项工作,计划五至十年完成。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其他人均未履行计划,唯有梁实秋一人坚持了下来,除去抗战期间中断八年,他耗费心血三十年。三十年啊,青灯孤影,兀兀不休。 这一是缘于他喜爱莎士比亚,二是因为那时的国立青大馆藏莎翁著作颇多,三是得益于慈父的勉励贤妻的一路体贴与支持。1968年,《莎士比亚全集》(剧本37册、诗3册)全部推出,震惊世界文坛,这是梁实秋留给海峡两岸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弥足珍贵,必将永载史册。 梁实秋来青初居鱼山路4号,不久迁鱼山路7号。1932年,“酒中八仙”中的杨振声、闻一多相继离青,他却留了下来。1934年,在胡适一再恳请下,更为事亲之便,梁实秋才恋恋不舍地离青赴北大任教,遂于租房期满前退租离去,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资,但房主坚不肯收,争执不已,声达户外。梁实秋喟然叹曰:“此君子国也。” 1949年5月,梁实秋移居台湾。晚年的他思念青岛之心愈老愈深,只好托女儿梁文茜到青岛重寻旧梦,让女儿从海水浴场取海沙入瓶寄回台湾,供之案头,其情之切令人动容。 也许是一湾浅浅海峡的阻隔,梁实秋未能圆重回故地之梦,但这位从青岛踏上莎翁全集翻译之路的文学大师却把心永远留在了这里……文章作者:纪玉洪文章来源:第1847期《中国海洋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