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那些事儿(电影 我们的留学生活 的观后感)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3-12-08
一、我们的留学生活的影片简介
1、《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绍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系列纪录片。由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
2、全片共 10集,每集约50分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记录,为研究新一代留学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数在日留学生献给祖国和亲人的爱!
3、三年里,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先后涉及数百人,但没有任何人拿过一分钱的报酬。相反,拍摄到谁家,谁家便端来热饭热菜;录相带用完了;摄制人员从自己的存款里取出钱来……就这样,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有一群炎黄子孙,扛着用打工挣钱买来的再简单不过的设备,东奔西走,翻山越岭,前赴后继。这是发生在今天的夸父追日!
4、日本的富士电视台感动了:投入一流的摄影人员及设备;参加留学生的拍摄队伍。
5、你走来,他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6、且不论这部纪录片的水平高低,仅拍摄本身,就是一首值得人类引为自豪的伟大赞歌!
7、为了记录下这首赞歌,3年多来,富士电视台在支援留学生们拍摄的同时,另派出摄制组,一直跟踪拍摄留学生们的整个制作过程……
二、电影 我们的留学生活 的观后感
1、看片的时候,同桌指着张素穿的一件衣服说:“这件衣服我小时候也有。”看,她和我们是这么近。她和我们受过一样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着对于“考第一”的憧憬,和我们一样对日本有复杂的情感,甚至,和我们有同一款式的衣服。所以我能体会到她的小小尴尬、小小忧愁。她在上学的路上自言自语,在同学们的簇拥下忽然落泪。我都懂。这是小孩子的自尊、敏感……即便长大,偶尔想起,也会痛一下。
2、不喜欢她。是因为她又离我那么远。自尊、强势、勤奋、独立……这是19岁的我写出的词语。如果是儿时的我,大概会用一些与之相近的贬义词。小时候反感一切拍摄成人眼中“好孩子”的影片,有时并不是不认同他们的人生,只是讨厌妈妈那句:“你看看人家。”是呀,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要与父母共同承担一份忧愁。陌生的国度、陌生的语言和一夜之间消失的优越感,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份不轻的担子。
3、可不得不说,张素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且不提所谓中日友好的其乐融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份十足的幸运。到日本的第一夜,张素因为旅途劳顿,很早就睡了,可身心俱疲的父母却一夜未眠。是的,她也有她的忧愁,属于小孩子的忧愁,发作时排山倒海,一觉过后就又是个清爽的早晨,有妈妈做好的美味早餐,还有在门口等待她一起上学的小朋友。除了一觉即消的忧愁、好好学习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她再无其他的负担。这段童年的异国经历,对于张素来说,是应该用“收获”“见世面”之类的词来形容的。
4、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我更关注的却是张素的爸爸。这个35岁的北方男子,是整部影片中笑得最少的人。他说的最多的词是“担心”,甚至在全家团圆之刻,担心还大过欢喜。5年前,他三十岁,人近中年,已有妻儿,独在异乡为异客。中国人说“三十而立”,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中转点,也是压力最重的时候。他选择奋斗,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却在团聚两年之后,因为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再度和家人分离。我忘不了他下班回家路上,坐在地铁里的神情。这个曾经也是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的男人,已经有了一张典型的日本中年上班族的脸,疲惫、压抑。
5、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后的感想,主题是成长。是张素的,也是我的。第一次观看时,如果让我写观后感,大概只有两种可能:第一,迫于淫威,写一篇歌功颂德的高大全文章;第二,实话实说,写一篇尖酸刁刻的批判词。而此刻,如果妈妈仍然坐在我身边说:“你看看人家”,我大概也只会笑笑:“是啊,我9岁时,整天在想的还只是如何少交一次作业。”尽管很没出息,但我觉得这就是成长,可以用淡然的口气向别人讲述那些往事,快乐的,悲伤的,自己却从未忘记当时的感觉,激动抑或是痛。绝不耻笑自己的幼稚,因为那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6、如今我依旧不喜欢影像里那个永远9岁的强势小姑娘,但已可以淡然的用年长者的口气说:“好样的。”
三、我们的留学生活的分集介绍
人物:王尔敏,19岁(当时)浙江省舟山市人。
韩松,26岁(当时)江苏省盐城市人,已婚。
1996年4月21日下午,两名来自中国自费留学的中国青年,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东京成田机场--日本的国门。他们素不相识,抱着不同的理想,迎接一切从零开始的挑战。从他们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起,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二年半,忠实地纪录了他们“初来乍到”的泪水与笑容,记述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成长过程......
第3、4集:彼岸的青春(上、下)
人物:大学生的群像,平均年龄25岁。
受尽溺爱的柳林来到东京后,每天洗11个小时碗,脚底板疼得不敢着地。他却很自豪:“我柳林也能吃苦,也是一条汉子!”
西装笔挺的陈晨没有一分存款。毕业前夕又因故失家,成了流浪汉。冬夜,他踯躅在东京街头......
陈麒来日本6年,上学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时,电车成了他的床。
还有福建来的渡边敏行,江西来的李芳......彼岸的青春岁月,苦中有乐。
人物:丁尚彪,43岁(当时)上海市人,来日8年。
妻子和女儿留在上海,单身到日本留学。因所在的日本语学校之故,迫使他走上了专念打工的路。丁尚彪一口气在日本乾了8年,每天少则乾两份工,多则乾三份......八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国。拼命地打工挣钱,是为了把上海的女儿送到世界一流大学去读书。这一强烈的愿望支撑着老丁的人生。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以后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书”。1997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书的女儿丁晽,终于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年8月,八年多没有见面的父女俩在东京相会。
现在,老丁一家三口,分别在上海、东京、纽约。
“黑户口”在日本法律上称为“非法滞留”,处理措施:规劝或驱逐出境。
一旦“黑”了,升学、正式就职乃至自由回国探亲等权利将随之失去。而且,平日最怕碰上警察......在日本,“黑”了的同胞有数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阶层。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不断下滑,靠打工挣钱的路越来越窄,出路何在?
在这集中,着重介绍了三个“黑户口”约2年里的生活变化以及对人生出路的思考和选择。
人物:张素,女,9岁(当时)北京某小学三年级优等生。
留学生的第二代,他(她)们跟随父母漂洋过海,突然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外国小学,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朋友
二年后回国时,难忘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得了班级第一,还有深埋在心底里的真诚和友谊。
摄制组从张素来日本第一天开始,到两年后回北京,一直跟踪拍摄。
人物:李仲生,45岁(当时)北京市人。来日11年。
1986年,34岁的李仲生来日本留学,考上博士课程后,老李的妻子便不让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来支撑着。96年夏末,老李抱着筹资在国内建一所学校的想法,听信了诈骗组织“KKC”成员的谎言,在没和妻子商量的情况下,将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攒下来的全部财产--400万日元,投向了“KKC”......
妻子,终日泪水不止--结婚15年的夫妻最终分居了。
45岁的李仲生带着书,在中野区租了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维持生活,每天写论文到天亮--离提交论文只有半年。96年除夕,妻子让老李回家吃顿团圆饭,望着增添了不少白发的妻子和默默包饺子的女儿,李仲生感慨万千,放开喉咙,唱起了十几年前唱过的那首名曲--我的太阳......
日本的除夕之夜,十分地宁静,李仲生的歌声在街头回落,迫人胸怀.....
最终论文赶在最后一天写完了,但论文答辩却没有通过,后来李仲生一边打零工一边继续写论文,直到题目夫妻俩都失去了工作,题目一家仍然快乐的生活着~~~~~~~~
关于留学那些事儿,电影 我们的留学生活 的观后感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