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援外医疗事迹
来源:滨州医学院 时间:2024-12-24 02:36:10
7月1日,《中国教育报》在第6版“高教周刊|探索”版面头条位置以“滨州医学院的‘白衣使者’们30多年来不断跨越重洋,坚持援外医疗工作——仁心妙术架起援外医疗‘彩虹桥’”为题,生动报道了我校医生携仁心妙术远赴重洋,以实际行动在中国与异国之间架起了援外医疗“彩虹桥”的事迹。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援外医疗事迹
从1987年至今,我校已累计向塞舌尔、汤加、基里巴斯、坦桑尼亚等多个国家派出业务骨干17人次,并首次整建制派出第一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面对恶劣的天气条件、匮乏的医疗资源,我校援外医生们发扬“仁心妙术”校训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竭尽全力救死扶伤,还通过培训和指导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为受援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代代滨医援外医生们在受援国赢得了声誉,扎下了根脉,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年的辉煌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报道链接:
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96b8c9bfb5880d857c0e63dbd7dd0add?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WjRuQ0dWTVBFTVptcXBiaTVwSlFoUFVHMm5YdjdhZXBMaXc4NlBvTDNDVg==
附《中国教育报》全文
滨州医学院的“白衣使者”们30多年来不断跨越重洋,坚持援外医疗工作——
仁心妙术架起援外医疗“彩虹桥”
通讯员王朝荣 刘芳
在遥远的国度,如汤加、基里巴斯、坦桑尼亚等国家,滨州医学院的“白衣使者”们用他们的仁心妙术,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健康与希望。30多年来,这些医生不断跨越重洋,以实际行动在中国与异国之间架起了援外医疗的“彩虹桥”。
1987年,滨州医学院作为山东省援外医疗派出单位,首次选派医生赴东非的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自此拉开了该校援外医疗的序幕。至今,该校已累计向多个国家派出业务骨干17人次,并首次整建制派出第一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年的辉煌历史上,该校援外医疗的医生们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挑战
跨越国界的生命守护
援外医疗工作绝非易事。受援国普遍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匮乏,地域性传染病也时常肆虐。恶劣的气候条件也对医疗队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挑战。高原热带气候使得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消瘦、体力不支等症状时常困扰着医疗队员们。
塞舌尔是坐落于东非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医疗条件极为有限。2003年,中国第十二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滨医附院”)病理科医生赵大华在抵达伊始,便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地没有专职法医,他必须身兼数职,不仅要完成病理诊断,还要进行尸检并出庭作证。援外期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完成了200多例尸检。
坦桑尼亚的医疗条件同样艰苦。“在国内,医生们通常依赖循证医学进行诊断,而在坦桑尼亚,则更多需要依靠经验。有时在气管受不受压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给患者全身麻醉,其危险系数难以想象。”中国第二十五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秦承伟表示,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没有丰富的经验,是很难担起这些挑战的。
2018年9月,坦桑尼亚,一场备受瞩目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正在进行。负责此次手术麻醉的正是秦承伟所在的援外医疗团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他们顺利将肝脏部分相连、70天大的连体婴儿分离。这场手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秦承伟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赏。
2018年7月,在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由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张勇担任队长的中国第一批援汤加医疗队,同样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医生的敬佩。他们所使用的肌间沟和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不仅让当地患者避免了全身麻醉,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上,张勇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仁心妙术”的校训精神,一代代滨医援外医生在受援国赢得了声誉,扎下了根脉。
坚守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援外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7月,滨医附院中医科医生齐传厚加盟了中国第二批援塞舌尔医疗队。他在途中得知原先此次医疗队并没有安排中医,但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奇文访问塞舌尔时,极力推荐中医,双方才达成临时协议,给中医5个月试用期。最终,齐传厚凭借精湛的中医技术,赢得了当地医生与患者的尊重和认可,齐传厚也在被多次挽留后,在当地整整工作了4年。
“患者是社区志愿者,25岁,突发腹痛并呼吸困难两天,治疗过程中症状无缓解反而不断加重。”中国第十八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滨医附院肝胆外科医生吕潇童接诊后,经过初步判断,迅速实施紧急处置措施,对患者进行了胸腔穿刺置管引流,使左肺复张,呼吸困难得以解除。
引流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引流出来的却是酱油色的液体。吕潇童一时间无法判断原因。于是,他紧急远程连线了滨医附院肝胆外科和胸外科等专家后援团。肝胆外科主任欧琨的回复言简意赅:“不排除胰腺胸膜瘘可能性,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复查胸腹部CT确诊,如有条件,同时进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MTCP)检查。”寥寥数语很快就解除了吕潇童的困惑,他迅速按照流程进行检查,并拿到了准确结果。
这样的场景,是每一批滨医援外医疗队员都会经历的。在援外医疗的过程中,医生们始终坚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后援团队以及来自家人的支持。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正是他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的坚强后盾。
传承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基里巴斯共和国是世界上唯一既跨赤道又横越日界线的国家,因此被称为“全球一天最早开始的地方”。
2022年5月,由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张勇、急诊医生孙斌和老年医学科医生马秋华组成了中国首批援基里巴斯“三人医疗组”。
在这里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还“授人以渔”,通过培训和指导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为受援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外医疗期间,他们开创性地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等一系列新技术,还帮助当地医院加强科室规划管理、解决辅助检查短板、做好学科建设。
在即将结束首次援外医疗任务时,马秋华接诊了一名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重度心力衰竭的少年。“由于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我仍清晰记得他眼神中对生命的渴望。”马秋华说,这也成为她留下来继续支援基里巴斯的原因。
2023年12月,中国(山东)援基里巴斯第三批医疗队再度启程,滨医烟台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医生王占青担任队长,这也是该院首次承担医疗援外任务。“在援外医疗任务中,我们坚持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把滨医‘仁心妙术’的校训发扬光大,用一言一行讲好中国故事,做一个合格的‘白衣使者’。”启程之际,王占青深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