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聚焦第640期:校园景观背后的校史故事★下沙篇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时间:2024-11-05 12:29:53
接下来,小编将带领大家漫步师大的下沙校园,一起探索那些校园文化景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重拾那些被时光掩盖的宝藏,体悟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师大之光。
校门:岁月的守望者
走入校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校门与“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所题写的校名。自建校以来,这座校门矗立于此,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青春年华,也见证着师大的过往、蜕变与成长。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78年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百十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勤慎诚恕、博雅精进”校训传承,弘扬“包容开放、学与俱进、追求卓越”师大精神,形成“人文学堂,艺术校园”办学特色。鲁迅、李叔同、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名师大家曾在校任教,培养出了丰子恺、潘天寿、陈建功等各领域成绩斐然的杰出校友,成为当时浙江新文化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主阵地,是中国现代教育、近代中国艺术教育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发祥地之一。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办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数字经济创新者马云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育华厅:新生始业教育开启
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建筑物便是行政楼。下沙办、基础部、计财处、钱江学院等部门在此办公,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也位于三楼基础部,是同学们最常访问的楼层。
育华厅位于行政楼一楼,育华”二字彰显着学校的育人使命。里厅是学校办学成果展,展现了从1908年建校至今的部分图文资料,生动再现了师大艰难曲折、砥砺奋发的百年历史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百年来我校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外厅则是学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展,彰显了我校“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
紧靠着行政楼左侧的建筑物为艺术中心,设有1200座表演厅,每年的艺术汇演、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常常在此举行。艺术中心前的广场为子渊广场,取自我校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字子渊)”之名,是为纪念之意。
经亨颐校长塑像:精神的丰碑
经亨颐校长的塑像就傲立在艺术长廊前。只见经先生手握书卷,目视远方,意气风发,仿佛仍在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而沉思。他身着长袍,面容慈祥,眉宇间透露的,是其坚定的教育信仰。
经亨颐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担任校长达八年之久,后因“一师风潮”离校。他一贯主张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进行民主教育改革,提出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的教学主张,使学校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校训“勤慎诚恕”就是经亨颐先生提出的。“勤”表时习、敏求、不厌不倦之意;慎”是慎言、慎行、寡尤寡悔;“诚”代表真实、无妄、成己成物;“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己及人。这四个字可视为学校对师生在修身方面的共同要求。博雅精进”四字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勤慎诚恕”的必要补充。“博”字更是对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要求,也是杭州“大气开放”精神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雅”字体现了江南的人文特色,有别于其他地域的人文特质,同时又与杭州“精致和谐”精神相一致。精”字是在“博”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体现在精神上,也体现在行为上和学术上。“进”字涵盖了早期校长经亨颐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理念,更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必然诉求。这四个字可视为学校对师生在追求卓越和开创精神方面的要求。
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透过这尊铜像,窥见经先生的非凡气度和风范,领略他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
晨光大道:启明之路
绕过艺术长廊和行政楼,就踏入了校园的主干道———晨光大道,命名源自社团“晨光社”。1921年10月10日,我校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潘漠华、汪静之、魏金枝、赵平福(柔石)、冯雪峰等发起成立浙江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晨光社,也是全国最早的文学社团之一。语文教员朱自清、叶圣陶等为该社顾问。朱自清提倡在群育的过程中注重社团的作用,我们可以共同去远足;我们可以共同去聚餐;我们可以共同练习音乐、写生、演戏;我们可以共同去读书,或各读一本书,共同讨论……诸如此类,多多益善!”
这是师大校史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它代表了20世纪初期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现了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精神。直至今日,晨光社、湖畔诗社、桐阴画会、乐石社等学生社团仍十分活跃。下沙校区还设有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社团指导中心,国旗队、学长俱乐部、学风督察中心等学生组织,各学院也有相应的学生组织,协同开展校区层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教育功能。
蕙风湖:诗歌的摇篮
站在晨光大道向右望去,蕙风湖宛若一块晶莹的翡翠镶嵌于校园中。蕙风湖命名源自我校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汪静之于1922年8月出版的诗集《蕙的风》,从此以后这块翡翠便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蕙风湖。
汪静之是1920年的秋天到浙江一师上学的。据说当时汪静之的数学、常识和英语皆考了零分,但作文甚佳,让老师赞叹不绝,才破格录取他,从此也成全了一位爱情诗人,杭州和中国才有了湖畔诗社。
《蕙的风》是诞生在“五四”反封建运动中的一首爱情诗。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但旧的礼教习俗仍然牢牢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对于青年人的婚姻问题依然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老宗法加以管束,青年男女要求恋爱自由更是绝对不允许的。在“五四”风潮的推动下,青年学子们终于向这种旧事物发起了攻击,争取恋爱婚姻的自由,《蕙的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湖畔诗社纪念廊:文化的地标
盈盈蕙风轻轻吹拂,湖畔诗社纪念廊便是最好的观景台。湖畔诗社纪念廊位于蕙风湖北侧。我校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1922年4月发起成立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湖畔诗社”,诗人讴歌爱情、友善和大自然,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新诗团体之一。
湖畔诗社没有纲领,没有宣言,它只是一个同仁兼朋友的松散型组织,包括以湖畔诗丛名义出版的诗集。朱自清说:“《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这因作者都是二十上下的少年,都还剩着些浪漫的童心;他们住在世界里,正如住在晨光来时的薄雾里。他们究竟不曾和现实相肉搏,所以还不至十分颓唐,还能保留着多少清新的意态……”
湖畔诗社纪念廊是师大学子们最喜爱的校园文化景点之一。清晨,学生们沐浴着阳光,同学们在这里晨读,学习声乐和播音的同学在这里练声,成为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逢校园艺术节,纪念廊又变成展览的最佳地点,陈列着各种艺术设计的作品,吸引无数学子们前来参观。
李叔同像:艺术之魂
艺术长廊前有经亨颐校长的塑像,而蕙风湖畔北侧则立有另一尊石像———李叔同。先生眼眸深邃,静坐于惠风湖畔,坚定地看向远方。李叔同又称弘一大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近代学堂乐歌奠基人之一,其中有中国第一首合唱曲《春游》,还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著名的《送别歌》。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为中国话剧的开创者之一。
1912年秋应经亨颐之邀任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在中国首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学校的校歌,就是夏丏尊作词、李叔同谱曲的(被誉为最美的十大民国校歌之一),曲调恬静典雅,歌词隽永清新、意境深远。这两位导师,因提倡人格教育和艺术教育,深受学生的爱戴。李叔同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子,如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丰子恺曾回忆道: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所以,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
天心广场:学校的枢纽
天心广场位于图书馆前。源自李叔同诗句“无尽奇珍共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用天心广场之名,也恰好反映了图书馆在校区位居心脏枢纽地带的区位特征。
钧儒厅:智慧的殿堂
天心广场的左侧是钧儒厅,又称500座报告厅。以我校前身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沈钧儒”之名命名,寓“儒雅、高远”之意。沈钧儒先生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09年夏出任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监督,1936年发起成立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为“七君子”之一,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人物。
除钧儒厅外,校内常用的报告厅还有望道厅及叙伦厅,也是取名自我校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陈望道及马叙伦。
陈望道,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9年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推动国语改革。1920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49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等职。真理的的故事有点甜,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马叙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1908年至1912年在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1921至1922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49年后历任教育部和高教部长。仓前校区有望道广场和马叙伦纪念馆。沈钧儒、陈望道和马叙伦三位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教师,更是时代的楷模。他们都坚信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西林广场、西林路:音乐的回响
穿过钧儒厅,走在西林路上,一片绿意映入眼帘,这便是西林广场。漫步于西林广场上,仿佛能听到顾西林女士那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
顾西林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1915年,为了反抗严父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她离开上海,终身未嫁,全身心扑在音乐教育事业上。顾西林女士在师大任教30余年,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被学生爱称为“音乐妈妈”。她善于发现人才,很重视“量才使用”和“因材施教”。她不仅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感。在音乐教育理念上,顾西林先生提倡“以音乐育人”,她认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情感、人格的塑造。她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学校的音乐教育方向。
玉皇山麓的西林亭,下沙校区的西林路、西林广场,以及仓前校区的西林音乐厅都表达了师生对音乐教育先驱顾西林的怀念和崇敬。通过顾西林先生的故事,得以窥见我校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以及师大在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方面的不懈努力。
明远广场:明德至善的实践场
绕过图书馆和信息楼,映入眼帘的是命名源出我校前身省立第一师范时期的“明远学社”社团之名的明远广场。“明远学社"1915年成立,浙江两级师范时期和第一师范时期同学会性质的社团。“明远学社”取名于昔日之贡院遗存建筑“明远楼”。1916年7月,校长经亨颐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送别会上指出:“明远学社”为一师毕业生之组织,为“不聚而聚、散而不散之机关”“在校时之一望和乐,为明远之风,出校复之协力同心,为明远之德”。同时取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学校的明远讲堂命名也渊源于此。明远一词,也与我校学术委员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名字巧合。1947年,明远学社成员创办了明远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之前身)。
以此意命名旨在告诚师生立志于学、静心求学,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有用于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杭州师范大学报》电子版
(校报第6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