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26 01:17:23

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作俑当什么讲?原意?比喻义?

始作俑者,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始作俑者,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商朝兴人殉而周朝给废除了。后来物质丰富了,有些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想恢复人殉,因此孔子很反感。以下是我以前的回答:

孔子的意思是:那些用人形俑来殉葬的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会使已经废除的人殉方式沉渣泛起。

周朝本身是没有人殉传统的(其中的殷商遗族不同程度有所保留),甚至连动物都用草扎的代替,如老子所谓的刍狗。

历史情况也证明了孔子的高瞻远瞩,后来的秦朝、元朝、明朝等都不同程度地使得人殉死灰复燃。

不管是用活人、死人、佣人、泥人、草人来殉葬,其实都暗含了人殉的思想,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孔子之前已有很多代人作俑并形成传统,孔子用得着这样反问吗?明摆着已形成傧葬文化了。

孔子是有感于在活人殉葬断代N年后有人搞俑偶陪葬,重开了不好的社会风气并引起群相效仿,对始作俑者放出了诅咒攻击!孔子之前已有很多代人作俑并形成传统,孔子用得着这样反问吗?明摆着已形成傧葬文化了。

孔子是有感于在活人殉葬断代N年后有人搞俑偶(太像人)陪葬,重开了不好的社会风气并引起群相效仿,对始作俑者放出了诅咒攻击:你难道没有子孙吗?你做这样缺德的事,难道不怕祸及后人吗?!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

①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②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个人认为有两种意思: 1.不喜欢 2.撒娇,发嗲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络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

◎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例句】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

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二、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翻译】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他是断子绝孙的。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衍生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1、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孟子·梁惠王》章中,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在此语境中,推断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

2、商朝时期流行真人殉葬,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草人来取代活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孔子的话是希望恢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

3、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认为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和事实逻辑不符。况且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用俑代人来殉葬免除人死之灾的人是仁者,孔子应当是持肯定的态度。

4、近来,有一些学者指出,“后”的解释应为“后来人”。草人代替真人殉葬循周礼,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

“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僭越周礼,不可不止!那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解释为——“第一个开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不会有后来人(所效仿)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始作俑者

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是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含义是孔子从“仁爱”理念出发,抨击模拟殉葬的“不仁”之举。

2、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3、作为一句单独的引用语,这句话常常被冠以多种解释,而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先回到它本身的语境中来看。

4、孟子在魏国时,梁惠王曾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先问他:“您认为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那用刀杀死人和用政令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也没什么不同。”

5、孟子接着就说:“大王的厨房里尽是肥美的肉,马厩里都是强壮的马,可路上的百姓却面有饥色,甚至饿殍遍野。这是放任野兽来吃人啊!

6、野兽互食,人们尚且看不下去,何况是吃人呢?作为天下万民之父母,施行政令,却不能避免百姓被野兽所食,那又凭什么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他会断子绝孙啊!’还只是因为俑长得像人,更何况让百姓饿死的人呢?”

四、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1、作者:山色归读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2、“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一般认为是孔子说的。所谓“俑”是指中国古代丧葬中用来陪葬的偶人。

3、作为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在东周墓中逐渐采用,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其”是一个语气助词,用来表示揣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4、“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通常理解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我们现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5、孔圣人一生践行谨言慎行、三缄其口,并且他还多次教诲自己的弟子“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话要文雅、有文采,否则流传不会久远)。

6、这种直白、气急败坏地咒人家断子绝孙的话,很难想象出自温文尔雅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口。

7、我们认为,“后”并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意思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的话,你子孙后福就难保了。

8、当然语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后世在引用时有所引申、发挥完全可以理解。

9、“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不仅理解上历来有争议,就是出处也存疑。它在孔子自己的著作中也没有,在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也找不到,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0、也就是说孟子在与梁惠王讨论治国理政过程中,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确切含义,但言谈之中对“始作俑者”的鄙视、厌恶态度溢于言表。

11、孔子为什么要骂用俑陪葬的人呢?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与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来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极度不满。

12、我们知道周朝以前的商代,奴隶主、贵族中广泛采用活人殉葬。依照他们的逻辑:生前奴隶是奴隶主的附属品、“哞哞叫”的工具,奴隶主死后奴隶为其主子陪葬不过是破费了一些“工具”、“附属财物”,是很自然的事情。

13、“活人”做殉葬品。这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征。

14、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可以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些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以陶制的为多。

15、但是相对于活人殉葬,用陶俑陪葬不是更仁慈的表现吗?为什么引起孔子如此强烈的不满?这段话的语境是怎样的?

16、其实略微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丧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后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

17、宋朝朱熹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18、后来觉得模拟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甚至一度舍弃“牺牲”等真实动物祭品,而采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狗作为祭品。

19、也就是说,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间有个草人殉葬阶段。草人代替真人殉葬是遵循周礼的。

20、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来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这是生产力的进步,却是文明的退步。

21、看来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俑人以前的丧葬之法了。但是孔子决不是赞同活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22、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大为恼火,“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怎么可能推崇用真人殉葬呢?

23、宋朝的大学问家朱熹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阐释就是“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与孟子的观点是一样的。

24、尊王复礼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谴责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

25、那么一个僭越礼乐制度的的行为或者风气,如果不加以声讨,使之恢复到之前“理想”的行为和制度(周礼),那么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弑君谋逆,刺王杀驾,所以他认为正是“礼崩乐坏”导致了后来的春秋战国乱象。

26、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有了第一个次挑战,就会有后人的第二次,和再后来人的无数次僭越周礼,乃至“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不可不止!

27、俑人的出现尽管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孔子看来确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兴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礼制上的混乱。

28、同时,儒家一向主张“厚养薄葬”。虽然用俑来代替人没有那么残忍,但是儒家思想中,这种以象征人的塑像来代替真人殉葬,其实从内心来说,还是轻贱人、奴役人的表现,都是不人道的,和真人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29、儒家以仁爱待人,以人殉葬自然是野蛮的、残暴的。孔夫子其实反对殉葬,更反对把陪葬品做得太像真人(比如俑),用几分像的草人意思一下就够了。

30、依照荀子的说法,陪葬品不必一定有,丧葬陪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点是对待生者的态度,用俑陪葬有点逃避应有的现实责任的意思。

31、所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是:“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尽管目前是贵族,这么倒行逆施下去),大概(那些人的)后世子孙的福分难保!”

32、当然,这个“难保”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或许不能继续富贵尊荣、子嗣兴旺,发展到极致不就“断子绝孙”了吗?这样看来,本文开头那种理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33、孔子说的这句话已历经数千年,其实它在“至圣”、“亚圣”说的众多格言、教诲中并不十分突出。只是近代有一位伟人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反复引用了这句话,才让这句话在神州大地广为人知。

34、伟人以其坦荡的襟怀,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承担了对于“左”倾错误的责任。

3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一千零七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九千万人上阵,补贴四十亿,“得不偿失”。第二个,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但是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

3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

37、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你那个属于意识形态,你有没有责任?……

38、从此闯下大祸,九千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

39、既然无论是古圣先贤,还是近代伟人,都曾纠结于这句话,我们普通人有空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体味一下这句话的前世今生!

40、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