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员身份参加大会的北大学生 蔡元培的一生是怎样的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1-26 15:00:28
一、蔡元培的一生是怎样的
1、蔡元培先生的伟大志愿,就在于他一生想为中国造就人才,他一生走的路就是教育爱国大道。他教育不忘爱国,爱国不忘教育。
2、近代中国史上,人格最高尚的知识分子首推蔡元培。他在教育、学术、思想以至政治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他一生竭尽知识分子的责任,常倾向于革新的、进取的事物,具有开创及领导之功,不愧是一代宗师。
3、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五四。一谈到“五四运动”,便会联想到蔡元培,没有北京大学的学生倡导风潮,推动文化改革,也就没有五四运动;没有北京大学校长的开明进取,支持学生的行动,也就没有五四运动。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正是蔡元培,他又是辛亥革命后首任的民国教育总长。
4、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以后的活动,较为人知,辛亥革命前的蔡元培,知者较少。无疑的,他的贡献主要是在进入民国以后。可是,若要探源他后半生的文化、思想、政治活动,他前半生的思想趋向、政治活动是不可忽略的。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史上新旧过渡时期中一个成功的、典型的代表。
5、蔡元培生于同治六年(1867),家乡是浙江绍兴,和鲁迅同乡。绍兴便是人尽皆知的“师爷”产地。绍兴的文化气息很重,是盛产文人的地方。蔡元培的乳名叫阿培,入塾读书时才叫元培,字孑民。父亲是钱庄经理,蔡家数代从商,祖上没有读书登科的人。
6、蔡元培六岁入家塾读书,从《百家姓》、《千字文》读起,读完《四书》、《五经》。随后,老师就教他“八股文”,又称“制艺”或“时文”,作为应付科举考试之用。到光绪三年(1877),元培十一岁,父亲逝世,因他父亲为人宽厚,有贷必应,死后债台高筑,东家责令赔偿。世交分头募款欲以接济,但为元培母亲周氏所拒。由此可见,元培性情宽厚,是父亲的遗传,而不苟取,不妄言,则得诸母教。
7、蔡元培十四岁至十七岁的三、四年间,元培就教于同县一老秀才王懋修,在王老师的熏陶下,最崇拜宋儒。在受业期间,光绪九年(1883),元培十七岁入学补诸生(秀才),放弃“举子业”,专治小学和经学,广泛地自由读书,也就不再到王懋修处学习。离开私塾后,两年间在家设馆教书,并赴杭州参加乡试(考举人),首次落第。二十岁起不再教书,在同乡徐树兰举人家中读书。徐家建有“古越藏书楼”,书籍甚多,有此机会可以博览群书。他作学问、治经偏于训诂与哲理,治史则偏于儒林传、文苑传、艺文志等,这也是当时流行的求学方法。
8、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三岁,元培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人。次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考中,成为贡士,必须再经殿试合格方为进士,但元培未即参加本科殿试,过了两年始成进士。梁启超乡试中举和他同年,可是会试累试名落孙山,可见在科举试途上,蔡元培比梁启超顺利得多了。原来考官王蒿隐欣赏他的文章,录取了他,因此便有人称元培是“蒿隐门人”。他是中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正考官翁同龢很欣赏,称赞他“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
9、光绪十九年(1893),也就是中进士的第二年,二十七岁,蔡元培得授翰林院庶吉士,掌编修国史。新科翰林是有资格往各省写字卖钱的,这叫做“打秋风”。七月间,蔡元培就有南方之行,先在广州小住,入冬后,又到潮州亲戚家,住在文咸街十号元发行商店里。曾为主人写了一副对联,联语为“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由此可见蔡元培待人接物的态度,一向是虚怀若谷,待人和气。
10、翌年,再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因庶吉士经过一定的期限,须参加甄别考试,叫做散馆,合格的授以编修,不合格的改任知县。蔡元培顺利地通过散馆考试,升补翰林院编修。同年6月间,“甲午战争”爆发,京师顿时紧张起来,他在联合英、德以御日人的奏折上,和文廷式一齐署名。这年他又在李慈铭京寓中做了半年塾师。十一月间大文学家李慈铭逝世,元培为他的遗著《越缦堂日记》付梓。
11、这时,康、梁的维新变法正当全盛时期,蔡元培的思想也是偏向维新方面的。他在戊戌年间与友人合设了一个“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学习日文是求取外国知识的一条快捷方式。蔡元培早期的西洋知识,除了部分得自中译西书之外,主要是从日文书中得来的。
12、当时康、梁门下的人接踵而至,他最敬佩谭嗣同,又与梁启超有己丑年同年中举的关系,照说他会和康、梁同走维新路线,情形可料。可是,以他的性格却耻于与炙手可热的人相依附,维新派杨锐欲想拉拢,也被他拒绝。9月间,戊戌政变发生,保守派控制整个大局,百日维新的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仍然保留之外,全部都在转眼之间被推翻了。
13、蔡元培是同情维新派的,他深感变法的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他虽非康党,因同情维新,又有深交被捕,难免被疑为维新派人物,只好卸职南归。这是蔡元培一生的转折点,他已经看出满清政府没有希望了。
14、蔡元培南归后,即在绍兴绅士徐树兰所办的一所叫“中西学堂”的中学任学堂监督(校长)。这是元培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校中分高小、初中和高中“三斋”。学科分文科、数学及理科等,外国语有英、法、日三种。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教员是当时绍兴一时之选,学生在日后更是人才辈出。如后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也就是蔡元培的后任蒋梦麟,和该校地质学教授王烈,便是那时候第一斋的小学生;中央研究院秘书马稷光和浙江教育科沈光烈,则是第三斋的高材生。
15、在中西学堂内,新旧的对立是很明显的,蔡元培因过于袒护新派,旧派的堂董时加压力。最后,他愤而辞职,以示不愿意与旧势力妥协。
16、蔡元培仍在中西学堂监督任内时,原配夫人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叫做无忌,但不久王氏即因产后失调,与世长辞。还未满一周年,作媒请续弦的人很多,元培提出五个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17、男子娶妾,在当时是被认为天经地义,而再嫁和离婚则是惊世骇俗。单就此事,已可得知蔡元培的重视男女平等,打破传统社会陋习,其所受维新运动的影响是如何巨大。由于条件过苛,几经说媒,难觅合适女子为继室。一年后,始访得江西黄尔轩的女儿黄仲玉,天足、工书、有才学,遂在杭州结婚。
18、他们的婚礼别开生面,形式别致,贺词亦谐,有人知他主张男女平等,故意在贺宴上说:“倘黄夫人学行高于蔡先生,则蔡先生应以师礼视之,何止平等?倘黄夫人学行不及蔡先生,则蔡先生当以弟子视之,又何以平等?”蔡元培答道:“就学行言,固有先后,就人格言,总是平等。”说得全场无不首肯。
19、蔡元培离开中西学堂后,仍一心为教育事业奔走。庚子、辛丑之间,亦即1900~1901年,为绍兴侨农设一小学校。又在浙江省城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但为地方巨绅及当道所阻而未成功。在这年春,便转到南洋公学当特班总教习。
20、上海南洋公学是后来交通大学的前身,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分为师范院、上院、中院和外院四部,外院即小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增开一个“特班”,取录了42位私塾就读而又有志向西学的秀才、举人,预定教他们外国语言及经世之学,成绩优异者保送“经济特科”。蔡元培就是担任这个特班的总教习。
21、当时特班的学生都想学日文,元培便用他半生不熟的日文教学生选读政治、法律、外交、财政、经济、哲学等门类的专业书,要求学生每日撰写札记。其主旨“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由一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犹蒙昧,使青年善自培育其开发群众之才,一人自觉,而觉及人人。其所诏示,千言万法,一为之爱国”。在诸多学生中,他最欣赏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王世澂、洪允祥等人。
22、蔡元培在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中已日渐活跃。他所从事与新教育相关的有两件事:一是筹办“爱国女学校”,一是发起“中国教育会”。
23、爱国女学校由蔡元培夫人黄仲玉首倡,取得上海犹太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女士的独力支持,再由蔡元培和蒋观云等人租校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正式成立。早期学生人数仅有十名左右。中国教育会则由元培和上海文教界人士叶瀚、蒋观云、黄宗仰等人共同策划,由蔡元培任会长,成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主张革新,因无经济支持,早期仅从事文字方面的鼓吹而已。
24、光绪二十八年,元培三十五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天主教徒马相伯是他的老师。蔡元培认为拉丁文是欧洲各国语文的根本,各国语言多源于拉丁文,若不通晓,则无法了解西洋的一切古代文化。他还选派了24个学生,和他一齐向马相伯学习。后来,马相伯就以这批学生做基础,创立了震旦学院,也就是震旦大学的由来。
25、这一年,蔡元培趁暑假赴日本旅游,却遇上了东京留学界的“成城学校事件”。成城学校是专为中国学生而设的军官学校预备班,吴敬恒奉两广总督之命,带领速成师范学生到日本留学,其中9人拟入成城学校,清驻日公使拒绝保送。吴向公使抗议,被召日警驱逐出境。吴敬恒回国船中和蔡元培相遇。
26、两人“大谈立宪之不可成,皆知革命之不可已”。7月10日船抵上海,中国教育会同仁发起欢迎大会。会中决议由教育会自设学校,自教子弟,毋须赴日本留学。
27、于是教育会遂有自办学校的计划。
28、吴敬恒同入南洋公学任教,却因他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退学事件。同年10月17日,导火线是一个小小的墨水瓶,引起特班学生牺牲其保举经济特科的资格,相率退学,蔡元培也引咎辞职。而原因是吴敬恒和校方发生冲突,有十数名学生遭开除,吴亦辞去。
29、这个事件对清末学界的影响无比重大。蔡元培和吴敬恒、章太炎、蒋维乔等,便在中国教育会的二楼成立“爱国学社”,社员55人,都是南洋公学的退学生。
30、学社社员劝其姊妹就学,自此女校学生渐多。爱国学社成立后,蔡元培等几个具有进步和革新思想的人士,从此与一群热情奔放的青年学子日夕相处,彼此间互相影响,言论和思想都有了急剧的发展,不久便激起更大的浪潮,震撼了上海甚至整个中国。
31、光绪二十九年(1903)1月间,由于中国教育会的言论十分激烈,引起守旧人士利用《申报》加以讥评。吴敬恒主张在《苏报》上,由元培、章太炎和他轮流撰写文章跟他们对抗。邹容遗著3月间,章士钊等31名南京陆师学堂学生集体退学,在蔡元培的协助下加入爱国学社。同时,浙江大学堂也爆发学潮,退学生自建“新民塾”,并电请蔡元培和吴敬恒前往支持。
32、当时仇满的情绪已日益高涨,蔡元培发表《释仇满》一文,发表在《苏报》上。认为种族之别,一是血液,一是风习,满人血统与汉族混杂既久,其语言文字风习亦已为汉族所同化。所谓满人,不过是在政治上拥有世袭爵位、不管实业而坐食特权的一个记号而已。只要满人自觉放弃其特权,则汉人绝无杀尽满人的必要。
33、3月底,跟着又有拒俄运动的展开,蔡元培剪了头发,和志愿加入“拒俄义勇队”的96名学生,穿上制服,早晚训练,准备抵抗俄国侵占中国东三省。可是,清廷不但没有明白青年学子的爱国热诚,反以为他们是在阴谋造反,而加以强烈的压制,结果只有迫使急进的青年走向反清的道路。
34、5月间,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两本巨著先后出版,尤其轰动一时。
35、中国教育会会长于此时改由黄宗卿担任,却闹起会与社谁为主体之争。章太炎主张不与学社合作,吴敬恒较袒护社员。蔡元培原本态度温和,不随便袒护一方,但一向保持和平态度的蔡元培却为吴敬恒的一句刻薄话所激怒,忿然道:“我本要上德国留学去,我辞去会和社的事。”
36、说罢即离去。众人虽予挽留,但他去意已决,略整行装后,于20日乘船离开上海,临行时各人都去送别。
37、蔡元培离开上海不过半个月左右,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便发生。章太炎和邹容被抓,吴敬恒逃匿,爱国学社亦遭波及而解散。案发时,蔡元培正船抵青岛,接到他哥哥蔡元坚发来的电报,说“清廷已与德使商定,电青岛德吏捕蔡某”云云。元培只好返沪,又重新参与上海志士的活动,这时,适逢俄人进兵奉天,蔡元培便与刘师培等发起“对俄同志会”,参加会员有百余人。
38、光绪三十年(1904),元培在《俄事警闻》上发表了一篇《新年梦》,主张说:“我们意中自然有个中国,但我们现在不切切实实造起一个国家来,怕永远没有机会了。”又提出了外交方面应办的三件事:一、恢复东三省。二、消灭各国的势力范围。三、撤去租界。这篇文章,颇能反映出他这时的思想。
39、对俄同志会并以《警钟日报》为机关报,报纸的编辑工作初由王小徐负责,其后嬗于蔡元培。他主持到这年6月间,因接任爱国女学校校长,编辑工作才由汪德渊接任。《警钟日报》后因揭载德人经营山东的密谋,触怒德国领事,报纸被封禁,拘去五人,上海的革命言论机关至此又遭遇挫折。
40、蔡元培重掌女校校政之后,除了在文字和教育方面努力鼓吹之外,与国内的秘密革命运动更建立了深厚的关系。1903年在东京成立的“军国民教育会”本因拒俄而起,但后来改组变成一个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团体,并有“暗杀团”的组织,由杨笃生主其事。
41、军国民教育会会员黄兴归国后,创设“华兴会”,拟于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之日,发动长沙等地起义。杨笃生回上海,别树“爱国协会”,由他担任会长,章士钊副之,蔡元培、陈独秀、蔡锷等也同时加入。
42、东京原有“浙学会”的组织,由陶成章主持。陶成章回沪后,和元培等人又在上海成立一个新的革命团体,叫做“光复会”,以扩大暗杀团组织为目的。跟着光复会的东京分部也正式成立,鲁迅等人也参加进来。元培加入光复会后,即邀请徐锡麟入会,并介绍徐与陶相识。
43、蔡元培参与暗杀组织,专学制造炸弹,赁屋购仪器药品,由黄兴带来十余枚弹壳,遂填以炸药。吴樾暗藏炸弹,计划行刺五大臣于北京车站,不幸炸药误发,竟以身殉。
44、1905年8月间,留日十七省革命志士在东京发起“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誓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本部之下,设立各省分会。上海分会由蔡元培担任分会长,光复会会员也大半加入同盟会籍。蔡元培以爱国女学校作为革命同志的接洽机关,并提供教员资格给徐锡麟、陶成章、杨笃生、黄兴等革命同志作为革命活动的社会身份。
45、同年,章太炎出狱,可是邹容却病死狱中。在邹容追悼大会上,蔡元培当众演说,痛诋清廷的暴虐,蔑视人权,听者无不动容。邹容墓前纪念塔落成,蔡元培又作演说,演辞特别警策,陈英士闻而感惜,返里变卖不动产,决心从事革命工作,他后来成就的事业实发端于此。
46、当时国内的革命人士主要集中策划暗杀和暴动,但暗杀工作不能顺利开展,革命的方针和步骤也无法确定,因此大家对革命的前景仍然非常黯淡。蔡元培的内心不免会有失落的感觉,因此改变一下生活环境的欲望便愈来愈强烈。到这年秋天,听闻清廷有派遣编修、检讨出洋留学之议,便决定进京销假,申请留学欧洲。临行,把同盟会干事一职托他弟子黄炎培代理,并将秘密文件及名单多种交给他保管。蔡元培离开上海,独自前往阔别了8年的北京。
47、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跑到北京,一心想申请去德国,但因政府绌于经费,无法派出。后在译学馆任教,等待出国时机。译学馆后来归并京师大学堂,而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所以蔡元培这次在译学馆的任教,实在是服务于北大的第一次。他的《中国孙宝琦像伦理学史》一书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
48、1907年4月,清政府派孙宝琦为出使德国大使,孙宝琦允每月资助元培学费30两,而商务印书馆又与蔡元培订定每月送编译费百元。基本生活费用问题既已解决,元培遂随孙宝琦赴德留学。这一年蔡元培已四十一岁,作为一个留学生,年纪似乎大了一点;可是,他时常想争取进修机会以充实自己的学问,这种好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49、蔡元培在德留学,直至辛亥年(1911)革命成功,始回中国,前后有四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哲学,在校期间翻译德国哲学家包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他初到柏林时,即闻徐锡麟起义于安庆,被执就义;不久,秋瑾又密谋在绍兴起义,也被捕遇害,光复会的力量大受摧残。
50、当时,吴敬恒、李石曾、张静江等在法国巴黎出版《新世纪》周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反对君主立宪,提倡革命。蔡元培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德国也作精神上的呼应。辛亥年4月27日,黄兴所领导的广州起义虽然失败,却轰动全国,革命情绪自此更趋高涨。10月10日武昌起义.武昌光复后,鄂军政府旋告成立。
51、蔡元培得吴敬恒在伦敦寄出的信,始知武汉的消息。他在致吴敬恒的信中,有“弟恐不能久留此间”之语,暗示打算回国赴难、共同奋斗的意向。其后,接陈英士电报,催他回国。于是结束四年的留学生涯,取道西伯利亚东归。抵达上海之日,正是黄兴由武昌抵沪之时,即12月1日前后,孙中山尚未返国。他一时没有住处,蒋维乔留他住在爱国女学校内。
52、12月4日,各省代表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黄兴当选为大元帅,黎元洪当选为副元帅。孙中山亦于年底返国,旋即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此后改用阳历。是日孙中山就职于南京,着手组织内阁。各省代表会正式开会,通过国务员名单,各部门总长依次为:陆军黄兴、海军黄钟瑛、外交王宠惠、财政陈锦涛、司法伍廷芳、内务程德全、教育蔡元培、实业张謇、交通汤寿潜,中华民国第一次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成立。
53、各部人选决定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因久居欧洲,对国内教育情形异常隔膜,特请蒋维乔帮助。二人并偕另一会计兼庶务职员,于1月4日晚上到达南京,住在一小旅馆中。5日,蔡元培正式就职,出席临时政府首次国务会议。会后,蔡元培往谒孙中山,请示教育部办公地点,孙回答说:“办公房屋要你自己去找。”连日奔走,一无办法。适遇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就商借碑亭巷内务司楼上空房三间作为办公处,随即迁入。其简陋情形,可想而知。
54、1月19日,教育部正式成立,当时全国各地仍然十分混乱,南北议和正在进行,清帝仍未退位,临时政府的政令未能有效推行。在这种情形下,蔡元培踏出了民国教育的第一步。
55、蔡元培自从四十五岁起,回国担任教育总长,后在北洋政府时代,又以国民党员的身份留在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北大校长的任内,其所树立的北大民主校风,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56、北大作为五四运动的震源地,作为新中国的发祥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不言可喻的。“北大精神”就是“蔡元培精神”,这位北大之父,逝世于1940年,享寿七十二。他在辛亥革命前的生涯,简直是中国黎明前的奋斗纪录。他是从新旧过渡时期走过来的典型人物,他的言行典范和伟大的人格,感人至深,于今没有任何人会发生疑问。吴敬恒曾说:
57、蔡先生平时待人,对好人没有不尊敬,对坏人,也没有不宽恕。这个人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总是待他很好。他惟一的志愿,一定要盼望中国出些了不得的大学问家。因为他抱了这种志愿,以前有了许多当仁不让的事。
58、对于蔡元培的人格,吴敬恒也说:
59、蔡先生之为人,真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他和哪一个人都很和气,然而他有一个“自己”。绝不是因为做人和气,就会人云亦云。蔡先生所到之地,谁和他相处,都像从前人交了程明道一样,如坐春风之中。不过虽坐春风之中,很感到有一种严肃之气。如果我们以之比古人,蔡先生很像周公,“不骄不吝”、“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事情,也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俨如周公风度。
60、吴敬恒说蔡元培,在做人的态度上,对自己是“不骄不吝”,对人是“和而不同”,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没有不取其长,绝不问其短处如何。然而他无时或忘的,就是他自己的主张:鼓励造就大学问家出来。这有一个实例可以拿来佐证。
61、五四时期,新旧文学的论争,白话文言的抗拒,两派人士都服务于北大。胡适、陈独秀的提倡白话文派,和提倡文言文的林琴南、严复,都在北大教书。当时的校长就是蔡元培,他虽然倾向于革新的、进取的事物,但认为这几位老古董的确有一技之长,也就延聘他们在北大任教。所以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期,不问这个人有辫子没有辫子,只看他有没有学问,只要有一点长处的人,他没有不器重他的。这种态度,就是所谓“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62、元培先生的伟大志愿,就在于他一生想为中国造就人才,他一生走的路就是教育爱国大道。无怪乎他所创办的第一所女校,取名为“爱国女学校”,他所设立的第一个学会,取名为“中国教育会”。他教育不忘爱国,爱国不忘教育。
二、为什么参加一大人结局不一
1、1921年7月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共正式成立,被称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当时参会的十三位代表名字也被永远书写在了这光辉的历史册页之上!
2、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盛世与繁荣,是由中共先辈历尽艰辛和磨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争取得来。所以在我们的眼中,那次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中共一大,是一次极为庄严和郑重的大事。
3、不过,在当时这次会议极为低调,准确地说是隐秘,并且也并不是显得那么重要,连同参加会议的代表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因此,当时中共最为重要的两个核心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因为忙于各自的工作而没有参加,只是各自派了代表而已。
4、李大钊不出席会议的理由很简单,当时他在北大还兼职管理图书馆(毛泽东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7月份放假,借书的学生多,他走不开。他就让年轻的张国焘和刘仁静代表北京支部去上海参会,当然二人同时也是李大钊的代表。
5、陈独秀当时担任广州大学的预科校长,学校要盖新的学生宿舍,但是经费不足,陈独秀正在为该校舍而筹款,因此不能出席,于是他让包惠僧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参会。尽管后来包惠僧一再否认自己是陈独秀的私人代表,但当时看来这件事情没有那么重要,也未曾计较。
6、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早期党员,甚至连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都不重视中共一大会议呢?因为在当时的党员看来,中国共产党早在1920年就已经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而所谓的中共“一大”,只是将当时分布在全国的六个支部召集起来,宣布一些共同的纲领、章程而已。
7、在我们看来“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大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可当时参会的代表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件很重要的事,也许只是在最后做会议闭幕总结的时候提到了这么一句而已。
8、只不过后来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壮大,而凸显出了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和意义。
9、中共一大闭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连这些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没有特别重视这次会议。以至于后来,这些人回忆这次会议的时候,所有人都不记得会议是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的。后来作为参会者的毛泽东亲自拍板,将七月一日正式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这是个象征意义的纪念日,因为毛泽东自己也确实记不清楚了。
10、当然,陈独秀不参加一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和共产国际有巨大分歧。当时陈独秀主张中国共产党虽然学习的是外国的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但其本身是中国一个完全独立的政党。并非外国政党的分支机构,更不需要外国人来指挥中国人来行动。
11、不过,考虑到中共当时规模确实太小,并且急需苏联方面的支持,因此他借机选择避开与共产国际代表的碰面,避免当面吵起来。
12、在陈独秀看来,中国共产党早就成立了,并且正在积极的开展工作,我们自己干得也不错,根本没有必要非得让两个外国人来做见证。
13、严格意义上来说陈独秀最早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还亲自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当然陈独秀也得到了共产国际方面的帮助,但他一直反对将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分支机构。
14、参加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别科尔斯基来到中国后,也有意地避开了当时的核心人物陈独秀,直接指导各地支部的工作,这也让陈独秀很不爽。虽然当时各支部都将陈独秀视为中共核心,但确实还没有成立正式的全国党中央,陈独秀实际上名不正言不顺。
15、这个帮助中共召开一大,宣布中共成立的马林,实际上并不看好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他在给共产国际的汇报中评价中共党员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只是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学生。并且他认为中国并不具备创建共产主义政权的条件,相反他更看好当时实力强大的国民党以及倡导“联俄”的孙中山。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的分歧并非没有理由的!
16、当时全国的共产党员只有53名,还有一个说法是上海当时发展了四名工人党员,目的是为了发展工人运动。但由于后来没有发现证据,也无人记得这四名工人的名字,因此就以向共产国际汇报中的数字为准。
17、而参加一大的十三位党代表最终却走出了大相径庭的人生之路!当时大部分参会代表被安排在了博文女校的宿舍里,据说大部分是两个人挤一间房,只有毛泽东自己是单间。并非他的身份特殊,而是因为他身材高大,和别人挤不开,另外就是他晚上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
18、参加一大的十三位代表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而他们后来也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
19、毛泽东是湖南共产党小组的负责人,对于发展党组织也非常的积极,与他同行的是何叔衡。何叔衡当年已经44岁,是中共一大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20、何叔衡考入湖南师范之后,很快就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同时他们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积极展开爱国讨论活动。当毛泽东收到陈独秀委托他在湖南成立党组织的信函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何叔衡。
21、1928年6月,党组织委派何叔衡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于1930年7月回国。之后进入当时的苏区首府瑞金,担任临时法庭主席,人民委员部部长等职务。
22、红军长征之前,党组织考虑到何叔衡年事已高,不宜长途行军,因此安排他继续留在苏区指导敌后游击活动。
23、1935年2月,在向福建地区转移时,何叔衡带队与敌人遭遇,经激烈战斗后,不幸中弹牺牲,时年59岁。
24、李大钊任命的代表其中之一就是中共后来的特大叛徒:张国焘。当时的张国焘也是个热血青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且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且他还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因此,他得到了李大钊的青睐,成为北京党组织的最早一批党员。
25、张国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出席一大之后,一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6、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张国焘曾经被京师警察逮捕,刑讯逼供之下,张国焘出卖了李大钊的行踪,所幸那一次李大钊有惊无险,提前逃脱。张国焘一直没有提起过此事,我党同志对此也是一无所知,建国后在整理旧档案时才发现这个秘密。
27、1928年6月,张国焘与何叔衡等一道赴莫斯科,出席了中共“六大”。后来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的职位留在苏联,1931年回国。
28、张国焘回国之后很快就进入鄂豫皖根据地,担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委主席。在张国焘主政期间,发起了残酷的肃反行动,大批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而通过这次清洗,张国焘巩固了其个人在根据地的统治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张国焘是一个心狠手辣,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物。
29、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之后,鄂豫皖根据地受到重创,张国焘率领部队进入四川北部地区,创建川根据地,自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30、1935年4月,中央红军突破重围,历经重重困难抵达懋功地区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按照编制红四方面军要服从中革军委的指挥和调度,但在懋功会师之后,张国焘发现,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仅剩不足三万人。
31、此时他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因为当时的红四方面军超过十万人,远超中央红军,张国焘已经成为当时红军中最有实力的人物。张国焘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他想趁此机会将自己提升到中革军委和政治局的核心,掌握话语权。
32、张国焘素来心高气傲,当时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公开反对中央向陕甘边区转移的计划,坚决主张红军留在四川发展。张国焘不顾全局,一心想把红军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他的野心和想法非常明显。
33、由于张国焘一意孤行,红军最终分裂,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十万余人向川南转移,甚至自己又成立了一个非法的“中央”。但最终遭到了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打击,损失惨重,红二、四方面军最终又历经万余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与中央会师。
34、193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为了内部团结,仍然对他委以重任。
35、但张国焘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接受中央对他的批评,甚至在暗中联系了国民党。1938年4月,张国焘趁祭祀黄帝陵之机,逃出边区,叛党投敌,随后中共中央宣布开除张国焘党籍。
36、张国焘投靠国民党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担任了一些闲职。1948年携全家撤往台湾,但台湾也不是他的福地,不久便转道香港移居加拿大。晚年的张国焘穷困潦倒,后来进入一家免费的养老院,1979年冬被发现冻死在了病床之上!
37、张国焘本是中共成立之初最有才华的青年领袖之一,但其内心桀骜不驯,狂妄自大,最终被自己盲目的政治野心所蒙蔽,误入歧途而不知返!
38、与张国焘一起代表北京支部参加会议的还有一位刘仁静!参加一大的时候,刘仁静只有十九岁,是一位积极的学生运动组织者。尽管在一大之前他就已经加入了北京党组织,但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并不深刻。一大之后,刘仁静成为一个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
39、刘仁静后来创办了著名的《先驱》杂志,二大的时候被推举为团中央总书记,那时他大学还没有毕业。
40、1922年,刘仁静随陈独秀一起远赴苏联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由于陈独秀不擅长英语,因此中国代表团由刘仁静发言。在这次大会上刘仁静还有幸认识了列宁和托洛茨基。
41、1926年党组织安排刘仁静进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在此期间刘仁静详细了解了托洛茨基的学说和思想,逐渐开始倾向于托洛茨基。1929年,刘仁静学习结束之后,在未向党组织报告的情况下,擅自去往欧洲寻找托洛茨基,后来成为托洛茨基的拥趸。
42、刘仁静回国之后公然站在党的对立面,固执地坚持托派思想,党组织多次派人劝说无效,最后刘仁静被开除党籍,后来刘仁静投靠国民党。
43、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仁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刘仁静的声明》,公开了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后来刘仁静主要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十几部国外名著,1987年8月,刘仁静因意外车祸逝世,享年85岁。他也是一大代表中最后去世的一位!
44、周佛海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一大之后,他返回日本继续学业。但他又接触到一些错误理论,逐渐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再加之当时他生活贫困,对于每月要上交的党费也颇有微词。
45、回国之后,周佛海很快要求脱党,尽管周恩来曾经亲自劝说他保留党籍,但周佛海执迷不悟,不听劝告。最终,周佛海于1924年脱离党组织,随后经人介绍很快成为蒋介石身边重要的幕僚,积极支持蒋介石反共活动。
46、周佛海本人是非常倾向日本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他逐渐与汪精卫、陈公博等人走到一起,成为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
47、1938年,在周佛海等人的策划和协助下,汪精卫叛逃,公然投靠日本人,成为中国头号汉奸,周佛海也追随汪精卫公开叛国!
48、在周佛海的建议下,汪精卫建立了伪政府,而他就成了首要功臣。周佛海是个政治投机高手,在国民政府时他勾结日本人,在汪伪政府的时候,他又在私下里和军统建立了联系。
49、1945年,周佛海秘密联系蒋介石,称将把上海完整地留给国民政府,因此蒋介石后来任命周佛海为上海行动总队司令。周佛海由一个大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国民政府的大员。
50、但周佛海的名声实在太坏,社会各界纷纷要求严惩汉奸,蒋介石只得将周佛海判决死刑。但周佛海手中握有与蒋介石联系的密电,后来蒋介石又将其特赦为无期徒刑。1948年,周佛海死于老虎桥监狱,疑似遭人下毒。这个叛党、叛国的汉奸,最后也未得善终!
51、1921年7月30日,在一大会议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法租界特务突然闯入会场侦查情况,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意识到大会可能已经暴露,于是建议立即转移。这个事件让陈公博担心继续留在上海不安全,于是决定立即返回广州,他并没有参与后来在南湖上的会议。
52、这次不大的风波,竟然让陈公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而此时正好又碰上了陈炯明叛变。中共中央指示陈公博断绝与陈炯明的联系,但他非但拒绝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反而公开支持陈炯明。此后,中共中央多次要求陈公博至上海说明情况,但陈公博却公开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
53、1925年,陈公博留学归来,在廖仲恺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陈公博加入国民党之后,得到了廖仲恺和汪精卫的大力支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便平步青云,位列国民党高层领导。
54、北伐期间陈公博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但很快陈公博又倒向了汪精卫,二人狼狈为奸,先后策划导演了“驱逐李济深”和镇压广州起义等事件。蒋介石借机将汪、陈二人赶下台。
55、1940年陈公博追随汪精卫投降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奸。陈公博在汪伪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汪精卫本人。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陈公博接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成为汪精卫的接班人。
56、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陈公博慌忙宣布解散伪国民政府,然后逃亡日本,但他很快在日本被捕,押解回国。1946年,陈公博被判死刑,于6月3日执行枪决。
57、李达是陈独秀成立中国第一共产党组织的主要成员,在出席一大之前,李达就是上海党组织的代书记。中共一大也是由李达负责组织和招待的。
58、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非常深入,并且有独到的见解。1922年,李达应毛泽东的邀请到长沙担任湖南自修大学的校长。后来因为在理论上与陈独秀有严重分歧,导致二人关系不睦,此后李达断绝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专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59、尽管李达实际上已经脱党,但他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未曾间断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建国前,毛泽东亲自发电报给李达,请他到北京。
60、建国之后,李达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与应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1、另外,李达的夫人王会悟也对一大的胜利闭幕做了很大贡献。1921年8月初,正是由李达和王会悟将各个代表接到嘉兴,南湖上的红船也是由王会悟安排。最后一天开会的时候,王会悟就坐在船头负责观察和警戒!
62、李汉俊早年留学日本,留学期间通过日本学者接触到社会主义,是中国最早接触社会主义学说的人之一。回国后到上海进行写作和翻译的工作,同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那时董必武就是通过李汉俊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称李汉俊是老师。
63、李汉俊积极协助陈独秀筹备一大的召开,陈独秀离开上海后,一大的组织工作主要由李汉俊和李达负责。一大前期的会址就是在李汉俊的家里,即上海市望志路106号。
64、一大之后,李汉俊至武汉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也在积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组织工人运动。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工人运到遭到严重打击,李汉俊也被迫离开武汉避难。那时党内的观点分歧也很大,李汉俊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尽管二大、三大上面被选为候补委员,但不久之后,李汉俊就宣布脱党。
65、北伐期间,李汉俊亲自到长沙给北伐军送情报,并加入了国民党,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李汉俊后来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汪精卫叛变革命之后,李汉俊利用政府官员身份保护和释放了一大批共产党员。
66、1927年,李汉俊在武汉卫戍区被捕,以“赤色分子”的罪名被执行枪决,享年37岁!
67、王尽美是山东地区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之后,王尽美受组织委派至莫斯科参观学习,回国后参加二大,会后在北方地区大力组织工人运动。
68、当时王尽美是发展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北方多地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王尽美也曾经因为工人运动而被捕,所幸被营救出狱。由于长期投入在繁重的工作上,年龄并不大的王尽美患上了重病。
69、1926年8月,年仅27岁的王尽美在青岛病逝!
70、邓恩铭是王尽美的重要搭档,二人一起成立了山东地区早期的共产党组织,也一起参加了中共一大。
71、邓恩铭在山东的工作也是以发动工人运动为主,他曾经组织发动了著名的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影响深远。
72、王尽美去世之后,邓恩铭接替他的职务,继续领导山东地区党的工作。
73、1929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邓恩铭在济南英勇就义,年仅30岁。
74、陈潭秋早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回到武汉与董必武一起成立了湖北地区早期共产党组织,二人也一同出席了一大。
75、一大之后,陈潭秋先后在湖北、江西、江苏、满洲等多地负责领导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为党的工作积极奔走。
76、1933年,陈潭秋进入苏区,任福建省委书记。长征时陈潭秋留在苏区领导敌后游击活动。1935年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后参与中共驻苏联代表团的工作。
77、回国之后,党组织安排陈潭秋至新疆担任中共中央代表兼八路军负责人。新疆军阀盛世才与蒋介石沆瀣一气,对中共非常仇视,1942年盛世才下令逮捕了陈潭秋。
78、陈潭秋在狱中受尽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43年9月,陈潭秋被反动军阀杀害,享年47岁。
79、包惠僧参加过五四运动,1920年在武汉加入早期共产党组织,1921年受陈独秀委托与陈公博一道代表广州中共小组参加一大。按照陈独秀的说法,包惠僧是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参会的,而包惠僧本人否认了这一说法。
80、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包惠僧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军中担任多个要职。1925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随军参加平叛行动,此后一直在国民党体系中担任职务。
81、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包惠僧受到打击,宣布脱党。1930年,恢复国民党党员身份,1948年举家迁往澳门。
82、1949年包惠僧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之后,百感交集,于是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周恩来很快回信,并派人将包惠僧一家接到北京。此后,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83、董必武是唯一一个和毛泽东登上天安门,见证新中国成立的中共一大代表。
84、董必武是中国早期的革命先驱者,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和讨袁运动。但是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依旧是黑暗、贫困倍受凌辱,这让他深感困惑。
85、后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董必武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李汉俊的帮助下,董必武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支持者。
86、一大之后,董必武回到武汉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大罢工。董必武一直在一线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董必武联名宋庆龄、毛泽东等人发表宣言,痛斥他们背叛革命的行为。
87、1928年党组织派遣董必武到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中央苏区担任最高法院院长、马克思共产主义副校长等职务。
88、1934年,董必武以年逾五十的高龄参加长征,与年轻战士一起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两万多里的漫漫长征路。
89、到达陕北之后,董老又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为革命队伍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90、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董必武积极参与新中国法律的起草与制定工作,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91、1945年,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参加《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审议,6月25日董必武与各国代表一起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见证了联合国的成立。
92、参加中国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他们那时也许并没有想到,那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日子。而这十三位代表也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93、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三、谁知道李大钊同志的社会背景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是于1927年4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时年三十八岁。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南京路上血流成河,在这种情况下,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但是我共产党员是吓不倒杀不绝的幸存下来的人忍泪掩埋了死难的战友毅然走向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和献身的道路。
中国的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贫穷、落后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断的在苦苦探索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贫穷,走出落后。李大钊就是那个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探索中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从中认识了真理,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为此,他和一些勇敢志士一起宣传马列主义,寻求中国的出路,亲自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对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憎恨,最终于1927年4月12日惨遭杀害,时年刚刚38岁。
3.帝国主义扶植张作霖,加紧侵略中国,张作霖则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进行黑暗统治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出生是十分的凄楚:他尚未来到人间时,父亲李任荣就因患肺病逝世;刚过周岁,母亲周氏又因感伤过度而病逝。因此,李大钊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的木杈翻麻等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成长影响很深。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是于1927年4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时年三十八岁。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南京路上血流成河,在这种情况下,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但是我共产党员是吓不倒杀不绝的幸存下来的人忍泪掩埋了死难的战友毅然走向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和献身的道路。
中国的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贫穷、落后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断的在苦苦探索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贫穷,走出落后。李大钊就是那个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探索中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从中认识了真理,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为此,他和一些勇敢志士一起宣传马列主义,寻求中国的出路,亲自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对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憎恨,最终于1927年4月12日惨遭杀害,时年刚刚38岁。
3.帝国主义扶植张作霖,加紧侵略中国,张作霖则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进行黑暗统治
中国的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贫穷、落后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断的在苦苦探索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贫穷,走出落后。李大钊就是那个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探索中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从中认识了真理,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为此,他和一些勇敢志士一起宣传马列主义,寻求中国的出路,亲自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对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憎恨,最终于1927年4月12日惨遭杀害,时年刚刚38岁。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呜呼!张阀作霖,戕我先烈;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狗”,毫无畏惧。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回答者:erli900-助理二级 3-6 19:47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学,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一六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四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一九二二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二五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四月六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
关于以党员身份参加大会的北大学生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