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资料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24 07:26:13
一、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资料
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尊宗敬祖、重男轻女)】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③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制与郡县制:(1)中央官制: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影响: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⑴汉初郡国并行制:①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②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⑵唐朝中后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⑶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朝的行省制:①实施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⑴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劝。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劝加强皇权。
⑷元朝设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权势较大。
(1)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3)科举制: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总: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新课标第一网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②标志: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影响:A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内阁的出现:①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②过程:A.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没有决策权)C.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没有决策权)
③特点:A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④评价:A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B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C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汉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
(1)、分封制和宗法制:(见前)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⑴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
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指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制始终发展不起来。)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均可参加。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②内容: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b设立设立五百人会议,由各部落轮流执政;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意义: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
主要内容:①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③五百人会议,是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的,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⑥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轮流执政等)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外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
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有字数限制,所以不全,可以追问
二、高一上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形势
中国【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政治腐败,土地集中,军备废弛,起义不断)
【2】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乾隆后期开始日益腐败)
【3】对外“闭关锁国”,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闭目塞听
世界【1】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2】资本主义国家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的危害:(主要)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外流,财政亏空;严重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军队战斗力下降,政治更加腐败,社会秩序混乱
中国的禁烟运动: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在广州的虎门销烟,这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2、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1842年)
【1】原因:根本原因是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场地和产品销售地
直接原因是借口中国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保卫正当的贸易而战
【2】过程:1840年6月英舰进犯广东,战争开始---林则徐防范充分,英军北上---琦善赴广东妥协谈
判--1841年1月英军占领广东香港岛---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8月扬言进攻南京,清投降。
【3】结果:清政府投降签定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1842年8月)
内容及影响(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丧失领土权)
(2)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也开了一个赔款的先例)
(3)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侵犯贸易主权)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丧事关税主权
第二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这个条约使美国获得了除割地赔款以外的一切特权,并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以自由巡查贸易,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设立教堂等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冬,这个条约使法国享有了同美国一样的特权外还扩大一些权益: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请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4】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纯的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
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历史阶段: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
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一样,所以是鸦片的继续
【1】英法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在广州
【4】《天津条约》内容:公使进京;增开商埠;舰船(长江)航行;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款
【5】《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赔款
【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这表现在:政治上①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②清政府开始投降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不断向内地扩张,中国自然经济难以低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7】19世纪50-80年代俄国侵吞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近代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天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2】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会),其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朝统治。
【3】天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 1851年初金田村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4】天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1851年秋永安建制
【5】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①北伐、西征、东征的各自目的(北伐目的:推翻清朝统治。西征目的:巩固天京革命的大本营。东征目的: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及领导人。
②进入(军事)全盛时期的标志:西征、东征的胜利天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56)
【7】天京变乱——天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标志事件
掌握天京变乱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天京变乱后重建的领导核心,军事指挥:陈玉成、李秀成,总理朝政着洪仁秆
【8】天平天国后期保卫战(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5.《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年龄和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实行绝对平均的产品分配制度;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实行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6.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1】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的陷落
【2】失败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①主观方面是农民阶级局限性②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
【3】启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①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④后期又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6】时代新特点:①在反封建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②后期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新思想萌发的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倡导者(林则徐、魏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性质: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评价:①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③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没能实施。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分歧: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3】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李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和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创办近代海军(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并成立海军衙门)
【4】洋务运动后期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5】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只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②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它们不会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③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扰和破坏。
④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量分散、有限,难成大业。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措施,促进
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它
开启了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第一步。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
(1)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在19世纪60、70年代,地点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就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外资的入侵分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是中国资本主义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洋务企业的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投资热情
【2】早期著名的资本主义企业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革命性和妥协性(两面性)革命性是指从资本主义产生一开始就受到外
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资本主义要发展就必须革命推翻阻
碍他们发展的势力;妥协性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企业是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2)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在19世纪90年代)
【1】初步发展的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2】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为首的大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小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
(3)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间在1912~1919年间,也称之为短暂的春天)
【1】进一步发展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西方列强因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懂得经济侵略(主要)
④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诱导,使一些资本家热心投资兴办实业
【2】这一时期的实业家代表: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3】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5】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5.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地点:外商企业主要来源: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是日本推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列强的默许与纵容。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一个契机。
④清政府的妥协与无能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2】战争的爆发:朝鲜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战争爆发。
【3】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军取得了黄海域制海权。
第二阶段,主要战役③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最后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4】《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参照考纲P129材料题)
①《马关条约》的内容:反映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的是:条约第四条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面受内地税)
②影响: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领土方面:台湾等大片土地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
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方面:巨额赔款,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
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利深入到中国内地;
经济方面: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7.三国干涉还辽:掌握干涉还辽的三个帝国主义国家(俄、德、法)及其原因(日本损害了这三国在华的利益)
8.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军民的领袖(刘永福)
台湾保卫战的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1】戊戌变法的背景: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代表作: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
梁启超主要是发表《变法通议》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代表作。
所以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被成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3】公车上书:由康有为领导,它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强学会:(性质及其作用)
论战的内容: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地位: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性质)。它使一些知识分子
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5】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6】保国会:掌握保国会的发起者(康),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及其作用。
【7】戊戌变法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
【8】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新治)
【9】戊戌变法的失败、历史意义和教训
(1)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下
令逮捕维新派人士。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
本主义的政策,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②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3)
(3)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
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
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0.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标志:1898年秋,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领义和拳的团民攻打当地的教堂
【2】“扶清灭洋”口号的革命性与局限性:“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十分尖锐,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也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争取军官,却易使义和团
放松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觉。“灭洋”虽然能够广泛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三、高一历史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