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宗法制 如何评价西周的宗法制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1-29 06:07:07
一、商朝的宗法制与西周的宗法制一样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商朝只能说是宗法制萌芽时期。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元前八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帝”为“王”。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制”,它的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
二、西周的宗法制是怎样的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恻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所以我们看《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明白,当时的”国”是拥有千辆马车的战斗单位,而”家”是具有百辆马车的战斗单位,可见在这时”国”和”家”是相提并论的。不过我们现在从古代的文献来看,”家”虽然是一个政治单位,但是仍然以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为织成核心。一般而言,”家”所涵盖的范围,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组合而成。至於”族”,则由同一高祖父的血亲,以及他们的配偶,上下九代共同合起来的。简言之,”家”是包含在”族”之中。所以相较之下,”家”中的人,比起”族”中的人,血缘关系更为亲密。
”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庙,只有属一同一家族的人,才可以到”宗”去祭祀祖先。不过在祭祀祖先时,必须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大宗”和”小宗”。一般最简单的分别,就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脉相传的为”大宗”,其余的庶子便是”小宗”。以当时的制度来看,周天子的传承是”大宗”,其他的诸侯(含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便是小宗;但是在这些诸侯世袭的领地中,继位的嫡长子在领地中便是”大宗”,其他的庶子就是”小宗”。以此类推,扩及到每个阶级之中。以这个精神来看,”家”中的成员,比较接近”大宗”,而”族”中的成员,则比较接近”小宗”。
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后代子孙不可忘了自己的来源出处,用血缘关系把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项措施对於当时正在发展的周民族而言,是一项十分有利的制度。我们现在看到先秦留下来的许多文献,都会先谈到如何持”家”,再谈如何治”国”,最后才谈到如何平”天下”。探究其中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说,在当时观念中,先要将”小宗”的力量凝聚起来,再去发巩固并发挥”大宗”的力量,於是才可以得到”天下”。基於这样的认知,特别重视家族中伦理的观念便自然出现了。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
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后一说较合理。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别子为一宗的正支,虽经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为大宗。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
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因此需要选建道德贤明之人,藩护王室,成为天下中枢的屏障。
宗法之“宗”,“宀”为房顶,“示”为神主,合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庙宇,其原始义为“尊祖庙也”(《说文解字》)。“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义》)。”
宗法制度既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故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商人也有繁复的祭祀仪式,但不像西周人那样具有严格的宗法意义。西周时代,祭祖是大宗的特权,所谓“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礼记曲礼下》)。又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大宗的责任在于尊统收族,在于别亲疏,序昭穆。
到了周中期,尽管文、武功业辉煌,但按周人世系的排列,已不复属于考、王考、皇考、显考辈,按制不专列庙。但“有德之王,则为宜宗,其庙不可毁”,故增设文武二庙,将文武以下、显考以上诸神主供奉于内,故成七庙。即《礼记王制》所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宗法制度既严格区分亲疏之别,因此血缘重孝、崇德、亲民等道德伦理遂得以建立。诸如同姓不婚这一道德内容得以体现。礼乐文化确立。
2.3.2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一是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所谓父系单系世系,是指在血缘集团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虽然这在世界文明早期历史上是普遍的,但只有中国最为坚决。
家族由男性同祖子孙团聚而成,因其经济利益和文化心态一致,形成稳固的、超越历史的社会实体,成为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细胞。
“族权”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比立而四的强劲的社会维系力量。
族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是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国是家的放大,“族权”与“政权”的统一。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的。或者如梁漱溟所曰,中国有家而无国。
在古代西欧,血缘政治基本被地缘政治、等级政治所取代。在中国则不同,地缘、业缘、物缘都以血缘为基础,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社会赖以运转的轴心,是宗法原则指导下确立的以父子—君臣关系为人格化体现的伦理—政治系统。”
四曰根据血亲道德关系形成宗法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即以“贤贤”取代“亲亲”。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
其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
其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不绝如缕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仰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
其三,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诚如近人梁启超所说:“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近人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这都是透视古今的灼见。
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早在国家初成的商周时代,君主专制便现端倪。如果说,春秋以前,天子的专制权力以分封制为基础,世袭诸侯赐土而且临民,享有较大分治权;那么,战国以后,郡县制逐步确立,君主的专制权力通过直接指挥非世袭的朝廷官吏实现,从而向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制过渡。公元前206年,秦王赢政“振长策而御宇内”,正式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此制一直沿袭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与欧洲在中世纪后期方形成君主专制相比,中国的君主专制形成早、持续久,而且两千余年间虽有起伏跌宕,其总趋势是愈益强化,并形成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严密控制,包括用户籍、里甲制度牢笼人身;用政治控摄文化、权力干预学术,从而使“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宗法一专制”社会结构与农业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成一种以“内圣一外王”为目标的伦理一政治型文化范式,延绵久远,直至近代方有解体之势,然其深层结构继续承传不辍。
三、西周宗法制度
1、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也称族规。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亲家长制的传统习惯,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把原有的宗族文法系统化,并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
2、宗法制度的形成个是偶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建立,国家的建立就产生了王位继承的问题。宗法制就是在这个情况下逐步发展完善出来的。公元前2100年的时候建立夏朝,从而打破传统的了禅让制,进行了世袭制。因此从夏朝开始,王位的继承就成了统治者们的一个问题,原来的禅让制随着华夏族人口群的进一步扩大,用禅让制取得领导权的方式,已不能使许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讯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选择制度,同为华夏族的各枝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了。最终夏启第一个夺得最高领导权,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开始了王位世袭制,虽然在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夫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王位继承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皇帝的子女也并一个人,而是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子女间的夺权力的斗争也展开了。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世袭制,还是个能很好的确定王位的继承人。到了西周,西周鉴于历史上因王位继承问题带来的扰乱,为了加强王室对诸侯国及其下属封邑的控制,为了解决权值继承问题,西周的统治者系统地确立了宗法制。
3、宗法制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谓“立嫡长以长个以贤”是指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是指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是长子,这时就“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如果妻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中间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母亲,这个母亲在生育孩子时由于身份不一,也可能造成两个孩子的继承权不同,如商纣王,他与其兄微子启是同母兄弟。然而商纣却被拥立为王,其原因是商纣王母亲在生微子启时还是一个妾,而生商纣王时已成为妻了,所以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即使是同一个母亲。
4、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所以是严格的嫡庶之分。这是以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也代均由嫡长子继承,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礼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臻祭,那么宗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家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继统,众庶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变为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子;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家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度则以注入了特定的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性质上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土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
5、而在宗法制度中,嫡即为正妻,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嫡生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而嫡庶的划分标准如下具体例子:
6、妻(正配)三哥(20岁)六哥(14岁)嫡长子、嫡次子嫡子、庶子
7、妾(侧室)大哥(25岁)四哥(19岁)庶长子、庶三子
8、妾二(侧室)二哥(22岁)五哥(15岁)庶次子、庶四子
9、宗法制作为西周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其影响是具大的。首先它的实行是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原则,在宗法制度上,进行的分封成为巩固西周统治的基本前提,分封制与宗法制互相结合。维护了西周贵族内部的稳定,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皇族中的继承问题,也给诸侯提供了借鉴,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因为它是以血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尊卑贵贱,上下等级关系,所以更有利防范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维护各级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其次宗法制度后世影响也是深远的。从周王开始,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宗法制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唐朝、清朝的时候略有改进,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清楚的看到宗法制度的影响大内,而且它不仅仅影响了国家结构,就连普通百姓家庭一样也是如此。很多家庭、家业都是传给长子,次子就只能从旁边协助,大家庭如此,小家庭也是如此,宗法制使得中国这一个大国,像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的人都是这个家的成员,皇帝是家族的族长,所有的人必须听从家长的话。宗法制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其影响一直到近代仍然有所体现,比如:台湾蒋介石就将他的总统权利直接交给他的儿子在我后身边,我们也依然能够找出这样的事例。
10、然而宗法制度过分强调地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只重等级和地位,而不重德行和才能的风气,因此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后来的许多是暴君和白痴便是被这种制度推上君位的。
四、如何评价西周的宗法制
2、对统治集团:保证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3、对封建社会:形成的宗法制、特权制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4、对中华民族: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形成共同的民族情结和文化传统。(注重家庭、尊老爱幼、血浓于水、认祖归宗等。)
5、对思想(消极):重男轻女、任人唯亲、传宗接代等。
关于本次西周宗法制和如何评价西周的宗法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