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简介 朱熹的简介(中国宋代著名理学家)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24 00:52:56
一、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二、朱熹的简介30字
1、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称晦庵先生、朱文公。
2、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老明人。
3、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
4、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弯含念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
5、庆元二年(1196),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6、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7、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8、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埋困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三、朱熹简介
1、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2、他19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刻都不长。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朱熹不仅仅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3、在理学发展史上,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联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透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4、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体系,是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四、朱熹的简介(中国宋代著名理学家)
1、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泉州人。中国宋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朱子”,是中国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朱学。
2、朱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聪明好学,研究经典文献,尤其对《四书五经》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学问渊博,才华横溢,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3、朱熹的学说以“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所以要通过学习和修行来回归本心。他主张“致良知”,即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良知,使其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朱熹的学说注重实践,他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4、朱熹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了“诗、书、礼、乐”四书教育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他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5、朱熹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念,认为君主应该符合天道,以天命为依归。
6、朱熹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学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的“诗、书、礼、乐”四书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他的政治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7、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学说、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通过学习和修行回归本心;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关心民生,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朱熹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尊称为“朱子”,成为中国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