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平仄分别是第几声 平仄分别是第几声上下联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1-21 13:18:49

一、平仄是指什么声调

1、平:指古汉语中的平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

2、仄:古汉语中的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3、古代的汉语为平、上、去、入;现代的汉语(普通话)是阴平(即第一声)、阳平(即第二声)、去声(即第三声)、入声(即第四声);(古代汉语的声调与现代汉语的声调并非完全相互对应)。

4、古人作诗,尤其是绝句,除讲究对仗以外,还有严格的平仄声调规律: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不仅对仗工整,平仄也严格,因此读起来才朗朗上口。

二、平仄分别是第几声上下联

上下联第一声、第二声是平,第三声、第四声是仄。

要做到平仄和谐。在普通话当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第三声、第四声是仄。而在古声当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做到上下联的平仄是相反的、上下联各自句中的内容平仄交替,才能做到平仄和谐。

上下联的平仄是相反的具体内容为:对联的上下联的尾脚或联脚是平仄相反的,就是做到上联是仄,而下联为平,正如平时所说的仄起平收。

上下联各自句中的内容做到平仄交替的具体内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一直交替下去。

常见的五字对联排列方式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的七字对联排列方式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三、古代诗中平仄分别是第几声

1、古代声调共四声每一声再按阴阳分共八调

2、四声是平、上、去、入(可以错略理解为平调、升调、降调、短调)

3、阴调对应清声母,阳调对应浊声母。阴调清脆调值较高,阳调低沉调值较低。

4、除了平声以外的上去入三声称为仄,也就是不平即仄。

5、以上说的是古代的声调。现代的声调是和古代不同的。

6、南方各方言声调与古代声调差别不大,基本四声八调的格局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轻易分清平仄。

7、北方方言以及普通话声调与古代声调差别较大。尤其是入声(短调)已经没了,有的变成了平声,给阅读和创造诗词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所以北方人需要花点精力去了解哪些字是读入声的,这样才能分清平仄。除此之外,普通话所谓的一声、二声基本对应平声,三声基本对应上声,四声基本对应去声。

四、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什么是中声

1、汉语中平声指一二声仄声指三四声

2、中声的意思是该处字你可不考虑平仄,填任何读音字均可。就是读到“中”字所在处的时候为可以读平声可以读仄声。

3、[level and oblique tones]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4、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5、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6、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7、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8、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及去声。

9、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10、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11、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12、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13、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14、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15、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16、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17、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18、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19、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20、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21、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22、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23、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24、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5、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26、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27、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28、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29、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30、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31、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32、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33、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34、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35、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36、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37、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38、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39、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40、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41、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42、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43、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4、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45、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平仄都是那几声

平声一般指普通话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一般指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四声。

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1、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2、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3、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4、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六、平仄分别是1234声里的几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关于平仄分别是第几声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2025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