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哪些原因造成的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1-22 10:12:27

一、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0%,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体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也就在12%左右,且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88%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就业。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劳动力流动是低成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将大为降低。

2、但现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而且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户籍等制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可称之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有城镇户口,工作环境好,稳定性强,工资福利待遇较好;另一部分与前者相反,可称之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彼此独立,很难流动。毫无疑问,大学生毕业时肯定首选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能如愿,他们对次要劳动力市场也会抱慎重态度,有的可能“屈尊”,有的则宁肯“宅着”。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如果非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去,就业难就不可避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是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结果。

3、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大学生充分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出了问题。各国的实践证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4、这种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提供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劳动力,同时,教育带动的创新也会促进不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5、三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虽然每年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但一些用人单位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相互影响有着不同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6、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主要是由民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完成的,与部委所属院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一些,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准备难以满足快速扩招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7、实际上,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但不同层次学校的差异很大,“985”高校和“211”高校多在95%左右,这同时意味着多数地方所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可能不到60%。

8、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党员身份等,都对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就业能力当然跟大学的教育有关,但同时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密切关系。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配置不合理,几乎没有职业规划,缺乏自信,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聘任的。就业观念是个更复杂的问题。

9、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就业观念落后,说大学毕业生只盯着铁饭碗,盯着大城市,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不完全认同。观念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之所以盯着大城市和铁饭碗,是因为在当前背景下,它们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不仅可以供养他们上大学,还可以资助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需要引导,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首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其次,全国每年都有很多人从工作岗位下岗,他们也在努力寻求再就业,与毕业大学生也展开了竞争。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5.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学无术或者学无所得,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力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无法实现就业。

6.大学生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三、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哪些原因造成的

有不少大学生毕业以后难找到工作,其实是有多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比如就业市场的竞争、个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学历高低等。

有的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出现难就业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竞争大,比如有的岗位社会需求少,但竞争大,那么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想找到跟自身专业相挂钩的岗位工作,那么难度就很大。

有的大学生之所以会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了个人的求职心理所影响,有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从事一些比较基层的工作,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和期望,甚至是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这也会导致自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出现“高不就、低不成”的情况。

3、大学毕业生个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

有的大学毕业生能找到工作,这也跟个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有关,比如一个大学生专业水平比较薄弱,专业基础不好,那么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自身没有优势和特长,也会导致自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有的大学毕业生之所以难找到工作,也是因为受到了自身学历的限制,比如有不少的专科生因为学历水平比较低,达不到相关用人单位的门槛,也会被淘汰在外。

因此通过上面这些原因的分析,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想要找到工作,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懂得去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这样才能够坚持下去。

另外,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一个问题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一起聊聊。

四、大学生就业难七大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首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其次,全国每年都有很多人从工作岗位下岗,他们也在努力寻求再就业,与毕业大学生也展开了竞争。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5.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学无术或者学无所得,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力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无法实现就业。

6.大学生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2025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