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职校,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择校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择校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百科

与子同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0-07 00:49:48

一、岂曰无子,与子同裳的意思是什么

1、意思:谁说我们没衣穿?我与你同穿那战裙。

2、出自《秦风·无衣》,原文如下:

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7、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8、《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1、这句诗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5、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6、春秋时,秦与西戎边处,时时受到威胁和侵扰,故秦国常借天子之名,号召国人抗敌御侮,本诗便是国风中产生于这一背景下的一首表现人民慷慨从军、团结御侮的军歌。全诗三章,都以“岂曰无衣”的问句切入,反诘的口吻,突兀可惊。“同袍”、“同泽”、“同裳”歌颂了将士们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7、各章的后三句描写了王于兴师,人民修戈矛,整戎装,勇跃赴敌的情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重章叠句,层层递进,从表达同仇敌忾的激情到彼此召呼行动起来,到大家一起出发上战场,反复吟唱秦国将士一往无前、共同御侮的豪迈气概,神气十足,跃然而出。

8、全诗形式整齐,节奏明快,今日读来,仍铿锵有力,先人那种豪爽、乐观、彼此互助的情谊,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勇气,强烈地鼓舞着人心,故前人谓其“有吞六国气象”。

三、与子同行与子同泽是诗经的哪一个是哪一首诗写的

1、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秦风·无衣》。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5、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6、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7、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8、在《诗经》众多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控诉不义之战诗歌的比重极大,而如本诗的拥护正义战争、踊跃投军参战之作,则可说是绝无仅有。

9、这是因为此诗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地理条件。地处西北边界的秦国,常遭游牧部落戎狄的侵袭骚扰。被迫奋起抗戎的秦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过程中,培育了强毅果敢、尚勇轻生的习俗气质,这就为本诗的产生提供了肥土沃壤。通过回环复沓的艺术形式,最终升华到了崇高无私的精神之巅。

四、“子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

1、应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2、出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秦风·无衣》。

3、原文节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4、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5、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6、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7、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8、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9、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10、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11、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12、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13、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14、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15、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16、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

17、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1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秦风·无衣

五、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裳怎么读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5、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6、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7、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8、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9、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chinazhen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陕ICP备20230103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