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1-30 14:52:05
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1、匹夫无罪怀玉其壁的意思是你作为芸芸众生一个没有是非功过的人没有什么错,可是你拿着一块美玉到处乱逛就有罪恶至极,让人讨厌了。这个壁现在引申为美貌和才华等,可见人性的险恶。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春秋左转恒公十年中,虞叔有一块宝玉,虞公很喜欢。虞叔没有给他,回来后很后悔,于是又送给虞公。后来虞公看中虞叔的宝剑,又来索要。虞叔觉得虞公得寸进尺,于是出兵攻打虞公。
2、春秋左传一开始就介绍虞叔有一块宝玉,巧夺天工,精美无比。让无数人爱不释手,当然虞公也在其内,后来虞公开口向虞叔请求赠予宝玉。可是虞叔也十分喜欢这块玉,割舍不下就拒绝虞公的请求。回到家中的虞叔觉得宝玉是死物,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好景不长,虞公又看中虞叔的一把宝剑,于是毫不客气的前来索要。得知这个消息的虞叔觉得虞公得寸进尺,迟早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出兵攻打虞公。
3、左传中的虞叔因为有宝玉而担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把宝玉献出去。而虞公得到宝玉不知足,甚至得寸进尺想要虞叔的宝剑,最后也招来杀身之祸。左传中的意思除了告诉人们不要去贪心财宝,可以避免祸害。但是也不要一味的放弃自己的财宝来献给别人,假如别人满意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假如不满意,必然会遭到祸殃。就像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引起祸害,得不偿失。
4、这句话后来也引申为怀才其罪,怀色其罪。人们要低调,不要过分炫耀,否则会引起灾害。
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1、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2、原文: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3、译文:当初,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后悔这件事,说:“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没有满足了。满足不了,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4、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5、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6、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1、与“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相似的成语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4、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
6、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
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
1、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2、发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3、近义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怀璧其罪
4、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5、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6、典源:《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7、典义:垂棘之璧。垂棘:地名,据说是今曲沃之吉必;壁:玉名。“垂棘之璧”,谓春秋时,垂棘以产美玉著称,故后人以“垂棘之璧”喻美玉。
8、典实:这是晋“假虞灭虢”引发的又一则典故。这则典故的核心是说春秋晋地垂棘因产美玉著称。而后人便以“垂棘之璧”作为美玉的代称。这个代称在古籍里屡见不鲜。汉朝班固《西都赋》中有:“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9、古时,也有人把“垂棘”作为“晋棘”。如《梁书·范缜传》就说:“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处。是以晋棘、荆和(楚和氏璧),等价连城;骅骝、騄(lu音鹿)骊,俱致千里。”
10、垂棘在何处,据《曲沃县志地名纪略》上讲:垂棘,又名棘璧。棘璧在今曲沃县史村镇浍河北岸。现名为吉必。为什么改为吉必?乾隆《新修曲沃县志》载:“金主完颜亮求璧于浍水,县官掏河掘岸无所得,不胜其苦,遂改村吉必乱之。”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五、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释义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1、这句话的内涵是,即使一个人没有做任何坏事,但因为他拥有了一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力等,就可能因此招致祸患。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拥有某种特质或能力而成为攻击目标的人。
2、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故事中讲到一个人名叫虞公,他手上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玉,而晋国公子重耳恰好路过他的国家。重耳的随从想要虞公献出璧玉以换取路费,但虞公拒绝了。后来,晋国军队攻打虞国,虞公因为拥有璧玉而被重耳的部下所杀。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因为拥有某种珍贵的物品或能力,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灾祸。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低调做人,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或财富,以免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
1、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包含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书写方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语,因此现代人阅读文言文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技巧。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叙述和描写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它可以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3、描写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五种方法,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类型。
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及典故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虞公是春秋时代姬姓的公爵诸侯,是周朝皇室的后裔。当时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块珍贵的宝玉,虞公要虞叔将这块宝玉送给他,虞叔当时没有答应。
过后,虞叔后悔地说:“周人曾有两句俗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何用贪留这块宝玉,而招来祸害呢?”
于是将这宝玉慷慨的献给了虞公,虞公得到了宝玉以后,知道虞叔还有一口锋利无比的宝剑,虞公又要虞叔献出,虞叔私下说:“虞公所求不止,是心不厌足,心既不厌足,必将杀我。”
于是乘虞公不备,起兵攻伐虞公,结果,虞公失国,出奔到共池(地名)避难。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自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
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