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哪些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2-20 08:44:11
一、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
1、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分别是: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
2、黄土地貌:土状堆积物,多因流水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碎,似千疮百孔。
3、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它以溶蚀作用为主,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4、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5、雅丹地貌: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
6、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等等。
7、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海蚀平面等等。
8、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冰碛湖、冰碛丘陵等等。
9、火山地貌: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10、地貌类型是指陆地表面形态特征的归纳。成因多是风力的鼓吹,流水的冲击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的破坏过程。同类型地貌其特征多近似,不同类型,差异也显著。
二、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于此。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是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典型。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
在我国中西部高山区地带生长发育的当代冰川,按其主题活动状况可分成二种:大陆性冰川(或称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称暖冰川)。大陆性冰川受干躁大陆性气候危害,冰温很低,冰舌表层下列的主题活动层温度为-1℃到-10℃,冰内与冰下消溶较差,融水量小,冰流速率低,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较弱。海洋性冰川生长发育地域降雨丰富多彩,冰舌处冰温贴近O℃,冰内和冰下消溶明显,冰川流动性速率大,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强。
青海省严寒旱灾,坐落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度风靡高处西风,风速强劲。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方式普遍遍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以冷湖一带更为典型性。
三、八种地貌类型有哪些
1、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有: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沙漠和沙丘地貌、冰川地貌、雅丹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貌类型是指从形态成因上进行地貌分类。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地貌成因类型是相当复杂的。
2、地貌类型是指陆地表面形态特征的归类。以成因和形态的差异,划分的不同地貌类别。同类型地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不同类型间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按成因分为构造类型、侵蚀类型、堆积类型等。
3、其中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又可分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风成的等类型,依次还可分成更次一级类型。按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大类。其中山地的主要特征是起伏大,峰谷明显,高程在500米以上,相对高程在100米以上,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切割。根据高程、相对高程和切割程度的差异,山地又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4、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下、起伏缓和的地形。平原是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但高差较小的地形。也可按动力、形态等进行分类,每一种大类型下都可继续分出次一级类型。
四、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分别是: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
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主要表现为地表破碎,似千疮百孔。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以溶蚀作用为主,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3.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4.雅丹地貌: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
5.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等等。
6.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海蚀平面等等。
7.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冰碛湖、冰碛丘陵等等。
8.火山地貌: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五、常见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哪些
1、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
2、喀斯特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3、海岸地貌: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为14000余公里。在漫长的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4、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5、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六、地貌类型七大地形是什么
1、典型地貌类型七大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冰川、海岸。地貌类型是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的简称。指从形态成因上进行地貌分类。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地貌成因类型是相当复杂的。
2、侵蚀作用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的破坏过程。在干旱的沙漠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是风携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称之为风蚀地貌。
3、风蚀地貌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雅丹等多种形态。流水地貌的侵蚀作用强大而普遍。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坡面流水冲刷地面,使之趋于破碎。沟谷流水,使谷地和河床加宽加深。
4、瀑布、峡谷、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就是强烈表现。海浪不断拍击岩石,把岩石击成碎片,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
5、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6、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关于本次地貌类型和常见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哪些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