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时间:2024-11-08 16:09:52
百余年前,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担任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他提出了“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开一时风气之先,培养了施存统、俞秀松等一批投身“觉醒年代”事业的有志青年。
春生夏长,经亨颐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激励着一代代杭师大人继承先贤理念笃行不怠。秋收冬藏,杭师大坚守育人初心,传承师范传统,培育时代新人,向社会输送了30万余名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让“五育”的思想落地生根
作为一所有着红色根脉的百年学府,每年夏末秋初,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总是会和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师大学子详述学校的红色根脉和未来使命。谆谆教诲,让青年学生激荡起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立志做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
为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年学校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于志凌、顾青青、应维华等思政课教师连续入选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老师”,应维华主讲的思政课视频还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思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时政动向、教师研究、地域特色等元素的思政大餐。
不仅思政课堂有滋有味,课程思政更是润物无声。近年来学校出台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近三年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20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4个、省级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1个。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在被深度发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中,学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山娟《科幻与人工智能》课程团队获课程思政赛道特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近现代美育发源地之一,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形成了新时代以美铸魂育人的“三三三”新模式。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交叉融通的“三通”课程体系,理实结合、专众结合、普升结合的“三合实践”,管研展赛统一、专业学科统一、教学评统一的“三统一”制度体系为学校新时代美育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校园戏剧、“北极星”朗诵大赛、“六艺”节等一批坚守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全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受到历届师生的追捧。 而全国优秀教师、“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的丁贤勇教授,获评“2013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辅导员沈嫣,“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钱珊,跳入高原冰河救人的体育教师王勇等 “最美”现象让信仰的力量在青年人中共情共鸣。
此外,作为在省内率先出台《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高校,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Ⅱ类学分),要求不少于 32 学时。在师大,“爱劳动”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在社会服务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将“五育”的基因融入血脉中
“作为师大‘小青荷’中的一员,我有幸从第一视角感受了一场大型国际赛事如何高效运行,各业务领域如何有序协作,这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2023年12月15日,一场名为“对话·亚运”活动在学校拉开帷幕,学校亚运火炬手、亚运会赛会志愿者、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21级本科生王成及其他“小青荷”们纷纷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在亚运会火炬传递和志愿服务中的心路历程。前来参加讲座的杨月雯同学颇为感慨, “亚运不仅仅只是一次志愿服务经历,更是将个人‘小我’与国家和民族的一次紧密相约相连。”
作为全省唯一承担两项亚运会决赛赛事、场馆保障任务最重的高校,亚(残)运会开闭幕式参演人数最多、参与节目环节最多、排练周期最长的高校,学校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带动更多青年学子爱上运动,养成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还将服务亚运工作打造成一堂不可复制的“行走的思政课”,青年学生借助在校园内举办亚运盛会的契机,亲身体验了绿色智能、高效舒适的场馆运营,亲眼见证了中国运动健儿的拼搏奋斗,深切感受了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融合交织,深刻领悟了亚洲各国的交流合作,立足国情、展望世界,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更加厚植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不仅是服务亚运,作为全国青年志愿者赛会服务研究基地秘书处和杭州市西子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落户单位,学校牵头制定了全国首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岗位省级地方标准《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岗位规范》,一批又一批师大“小青荷”在付出与奉献中收获成长。
每年,师大青年深度参与寒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双百双进”等社会实践活动,年均组建实践团队300余支,近万名师生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等国家战略和省市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支教扶贫、医疗服务、科创调研等活动,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五育”融入血脉中。
人文学院师生用口述历史调研全国68个麻风康复院(村),通过记录麻风院(村)的变迁故事、麻风防治者的守护故事,师生不仅切身感受国家发展成就,也为今后传染病防治提供历史记录;基础医学院师生组成全国首个服务植物人康复的志愿服务队,14年间共服务了1489个植物人家庭,每年服务8万多小时,被病人亲属亲切地称为“把心捂热”;阿里巴巴商学院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临安潜东村乡村建设,他们推行共享稻田、共享图书室、共享厨房、共享乡宿等共享经济新模式,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村民在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上越走越宽;音乐学院艺术团则将文艺演出送下乡,不仅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更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美术学院连续13年开展艺术支教,他们奔赴祖国各地播撒美育的种子,并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和民风建筑融入墙绘、板画、校园logo设计中,乡村被艺术点亮,山海情在支教活动中延伸……
用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学校学生也在汲取成长力量,“这样的实践活动会成为我未来成长的源头活水。” 支教队队员叶冰倩如是说。
在竞赛活动中迸发无限生机 让“五育”的种子拥有向上的力量
冬日的叔同剧场暖意融融,聚光灯下的答辩选手们正自信满满地展示着自己团队的科研学术成果,引起台下阵阵惊呼。2024年1月,“精进杯”2023年度学生学术成果评选活动完美收官。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学术成果评比活动,开设研究性研讨课程、领导力教育特色项目、组织参加各类竞赛等,积极带动学生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研究者、创造者的成长转变,他们树立学术梦想,提升教育管理、科学研究、公共管理等各方面的领导力素养 ,积极开展基于创新驱动、技术支撑的实践活动,展示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有开拓新局的创新者,也有赓续传统的奋斗者。学校因师而立,由师而兴,作为具有百余年师范教育传统的高校,学校不断强化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积极探索未来教师培养新理念,形成了“卓越教师”和“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人才培养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学校累计培养全省中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0余名,中小学校长、教育局局长3100余名,在最新一批杭州市的“浙江省特级教师”中,72.2%省特级教师是学校校友。
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直是提高师范生能力的重要平台,由经亨颐教育学院牵头,各相关学院积极备战,通过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教学技能实训及教学技能全员达标、院赛、校赛等,一批又一批优秀师范生在学校的沃土上成长起来。学生获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数和获奖率连续六年居全省高校第一,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数和获奖率列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如果说之前只是单纯地热爱教学的话,经过比赛的磨练,我对于投身教育、钻研教学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第九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经亨颐教育学院2023届毕业生陈舸宁说。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育发源地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以美育人,艺术展演竞赛屡获佳绩。在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学校共获一、二、三等奖56项,一等奖获奖数、获奖总数均居全省高校第1位。
每一个奋进的足印,都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回望过往,“人格为先,五育并举”,是先贤不懈的追求;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师大的使命担当。学校坚持“教学是立校之本”,深化五育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凝聚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