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及作用 24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举例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2-07 02:04:29
一、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1、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些表现手法,主要是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让文章更富有美感,但是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表现手法是哪些,下面跟大家分享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3、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5、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6、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7、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8、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9、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0、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11、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12、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13、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14、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6、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7、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18、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19、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20、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21、(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2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2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4、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二、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千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铺陈,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千景,反衬,烘托,扦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强化论点。在散文中的作用: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三、24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举例
1、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2、铺垫:作用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对比(对照):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象征: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
5、衬托: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
7、照应: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9、虚实结合: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作用是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12、借景抒情:作用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作用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作用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15、动静结合:作用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作用是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特征。
17、以动衬静:作用是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店。
18、用典:作用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作用是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20、开门见山:作用是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
22、以小见大:作用是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23、悬念:作用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作用是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
四、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5、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和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6、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反衬法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哀、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
7、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另外还有哀景写乐)
8、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