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 古代连横是是什么意思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1-24 02:56:49
一、什么是连横政策
1、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还宣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2、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3、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4、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5、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6、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①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二、古代连横是是什么意思
1、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是楚、燕、韩、赵、魏合力抵抗强秦,连横主要指秦国联络齐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五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从地图上看,五国纵向相连,秦和齐分处东西,所以称连横。
2、具体牵涉很多历史人物和典故,可以自己百度。“合纵”: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
3、《史记》记载,苏秦最先面见秦王,想游说秦王豪取天下,哪知秦国刚刚处死了变法的商鞅,秦王对谋略之士极为厌恶,因此没有理睬苏秦。于是苏秦恼怒,一下子先后游说六国诸侯燕、赵、韩、魏、齐、楚,请求六国联合起来西向共同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然后苏秦挂六国相印回到赵国当了联盟军的“总参谋长”,投“从约书”给秦国,于是秦兵不敢越过函谷关十五年。
4、后来秦国派犀首出兵齐、魏,与他们一起讨伐赵国,想把联盟击破。齐、魏合兵伐赵,赵王此时害怕,责备苏秦把战火烧到了赵国。苏秦请求出使燕、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先到燕国,燕王请苏秦去游说齐王把齐侵占的十座燕国城池归还,苏秦于是到了齐国,成功说服齐王归还了燕国的城池,然后苏秦回到燕国重新得到重用。谁知他个人不检点,与燕王母亲私通,怕被迫害,于是用计说服燕王派他出使齐国,就这样苏秦“假装是燕国的叛徒”又来到了齐国并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5、齐国的大臣为了与苏秦争宠,于是派刺客刺杀苏秦,苏秦在伤重将死时对齐王说“苏秦是为了燕国而在齐国作乱的”并请齐王处死自己,这样就可以抓住前来领赏的刺客了,齐王照办,这一招果然有用,齐王把抓住的刺客也处死了。燕国人都称赞齐国为苏秦报了仇。
6、苏秦死后,他为燕王潜伏在齐国的事迹败露了,齐国从此怨恨燕国。
7、燕国理亏,派一王子到齐国作为人质并向齐国称臣。后来燕国内乱,齐国趁机入侵燕国并杀掉燕王。在后来苏秦的弟弟苏代帮助新燕王杀入齐国,差点使齐国灭亡。这样一来,苏秦对抗秦国的策略到此算是失败了。
8、而其他诸侯在此时或战或和,此消彼长,总之,实力都不如前,反倒是秦国独善其身,越来越强大。
9、“连横”: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
10、有个叫张仪的谋士,先后游说六国,主张小国应依附大国才能存活,要六国共同服从秦国。
11、他先替秦王游说楚王,欺骗秦楚联合对抗齐国,然后承诺给予楚国好处,楚国轻信果然断绝了与齐国关系,然后楚国向秦国要领地600里,秦只愿意给6里,楚王大怒发兵攻秦,被秦齐联合打败,楚只得割地求和。
12、秦国想用自己的领地换取楚国的黔中的一带领地,楚国说只要交出张仪,宁愿献出领地,然后张仪被送到了楚国并被囚禁起来。楚国的大臣靳尚劝说楚王宠妃郑袖,劝她建议楚王不要杀掉张仪,否则会激怒秦国,引来秦兵攻楚,于是郑袖劝楚王赦免张仪,楚王果然不杀张仪反而厚赏了他。
13、张仪趁机借秦王的威风游说楚王,要楚国依附强大的秦国,这样才能抵抗东方的齐国,楚王答应了,然后张仪用同样的“花言巧语”说服了其他的几个诸侯,统统臣服秦国,以制衡与自己国家的敌人。这样,六国都向秦国称臣以求自保。
14、不管是连横还是合纵,最终赢家都是秦国,它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六国却越来越微弱了。
15、最初,合纵是弱国联合抗秦,即当时的韩、赵、魏、齐、楚、燕。连横是秦拉拢弱国中的一部分去攻打其他弱国。另有说法是,南北联合为纵,东西为横。可以从当时的战国形势图看出,“合纵”的国家在地图上排列都是纵向的,而“连横”的国家以秦、齐为主,地图上分布为横向的。
16、合纵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强国兼并,连横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其他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大土地的目的,当时著名的纵横家包括苏秦、张仪和公孙衍。
17、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三、古代的连横是什么意思
1、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是楚、燕、韩、赵、魏合力抵抗强秦,连横主要指秦国联络齐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五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从地图上看,五国纵向相连,秦和齐分处东西,所以称连横。
2、具体牵涉很多历史人物和典故,可以自己百度。
好了,关于连横和古代连横是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