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远庖厨 “君子远庖厨”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4-12-26 07:15:56
一、“君子远庖厨”的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远庖厨”的下一句是:夫岂恶刍豢。
出自度正的《赋张袁州隐斋三首》
年轻时看到人被刑杖,背上不断想要流汗。
到了壮年在州县做事,渐渐觉得不那么害怕。
因为只一心做事,现在过去不是不同的见解。
君子远离厨房,但是怎么会讨厌肉呢。
经常害怕讨厌如今的成熟,这条路出去了就没有机会。
是否隐退全在我个人,扁额还要争取的。
做到的侯爷再退回来,这个想法却没有限制。
度正(1266-1235),字周卿,合州(今重庆合川)人。早岁从朱熹学。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本集卷一《奉别唐寺丞丈》诗谓年二十四举进士,生年由此推定),为益昌学官。
宁宗嘉定三年(1210),知华阳县,五年,通判嘉定军,九年,权知怀安军,迁知重庆府。入朝为国子监丞、军器少监、太常少卿,官至礼部侍郎兼侍右郎官,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战国时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二、君子远庖厨是什么意思
1、君子总是远离厨房,这句话不能单独的理解要结合前面的内容才能分析透彻,讲的是君子仁义。
2、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3、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5、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6、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7、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8、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0、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1、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2、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13、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14、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15、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16、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17、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18、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19、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20、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21、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2、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23、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三、"君子远庖厨"是什么意思
1、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5、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6、本章中,孟子表达了他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靠军事力量,靠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
7、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开心理医生诊所,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
8、孟子说施行了仁政才能真正有为国家战斗的军队,施行了仁义的国家即便不发动战争,别国的百姓也会欣然前往,百姓是国家之本,夺得了百姓也就是夺取了国家。
9、孟子的计划中,五十岁的老人能穿上绸缎做的衣服,七十岁能吃到肉,对照孟子在《尽心上》一篇里的说法,这样说是因为老年人不穿丝袄就暖和不起来,不吃点肉,就填不饱肚子。青壮年时衣食有着,能奉养家中长者,老时能穿绸食肉。
10、这样的日子,孟子认为百姓就可“丧死无憾”了。为了达成这些,作为君王一定要时刻以百姓为怀,那些只顾自己耳目口舌之乐,无视民生的君王,无异于虐杀百姓的暴君。
11、孟子以为,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施以仁政,国家进入的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它不仅施惠于百姓,更能在各个方面使国家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
四、君子远庖厨,夫岂恶刍豢是什么意思
1、“君子远庖厨”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意思是:君子需要远离杀鸡宰羊、切肉烹饪的厨房事务,以保持仁心。
2、夫:读 fú,代词,代指他们,即上一句说的“君子”。
3、刍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泛指肉类食品。
4、夫岂恶刍豢:他们难道是讨厌肉食吗?
5、整联诗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庖厨,他们难道是讨厌吃肉吗?
五、“君子远庖厨”
1、今日因一网红事,让我想起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
2、此言出自于《孟子》,全文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君子对于飞禽走兽之类,看见它生动活泼的样子,便不忍见到它的死亡。听见它呼号的声音,便不忍食用它的肉。所以君子会远离厨房(因为不忍之心故)”。
4、记忆中曾看过一集电视剧,电视剧中的皇帝亦是因“君子远庖厨”之言,而不入厨房。
5、从最根本上说,能永不食肉固然最好,可是浊某做不到呀,所以才退而求其次,提倡“君子远庖厨”吧。
6、此时就会有达人提出疑惑了,既然吃都已经吃了,还假惺惺地提出“君子远庖厨”的观点,又有何意义呢?
7、我想意义是有的。就像是人间的爱情,我们都心知彼此不可能为对方做到百分之百的付出,可嘴上还是会说愿意百分之百爱对方,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8、就像考学的学子,我们从小都鼓励他要上清华北大,实际真能上清华北大的又有几个呢?不过是让学子们保持最远大的向往,用以激励人前行罢了。
9、就像是攀登,如果你以泰山为目标,哪怕只是爬了一半,那也足够俯视不少群岳。如果你只以土堆为目标,几个跳步就登顶了,这样的“登顶”又有何意义呢?
10、所以提倡大家“君子远庖厨”,乃至于“不吃肉”,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我们并无法做到。可它给我们设立了一个仁爱的目标,哪怕没有做到满分的仁爱,有七八分的仁爱,亦可以让自己得以安身立命,受人爱敬。
11、毕竟对于怀有仁爱之心的君子而言,谁又不愿意与其交往,谁又不愿意将权利与责任托付于他呢?
12、以是之故,我对于竹鼠成为网红一事,内心甚感忧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