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虚词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1-29 03:55:11
一、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
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4、而:表示递进、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却”。
5、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
6、为: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
7、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何”、“什么”。
8、若:表示假设、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9、如:表示比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像”。
10、皆:表示泛指,“都”、“全都”。
11、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12、故:表示原因或理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因此”。
13、以及: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4、为之:表示结果或效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15、何以:表示方式、手段,“如何”、“用什么”。
16、复:表示重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再”。
17、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它的”。
18、岂: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岂”、“何”。
1、先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文言文前,先了解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词汇和短语。可以查阅专门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或者借助在线学习资源和课程。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例如《论语》、《史记》等。开始时可以选择较为简单和短小的篇章,逐渐适应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然后逐步挑战更难的作品。
3、理解词汇和句子结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逐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用词典或在线工具查询生词的意思和用法,并练习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4、多做翻译练习:选择一些简单的句子或短文进行翻译练习,将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这样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并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5、交流和讨论:加入学习文言文的社群或论坛,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互相帮助、分享学习资源和心得体会。
6、学习典籍和注释:一些典籍和文献有专门的注释和解读版本,可以参考这些注释来帮助理解难点和深入探究文本的背景和含义。
7、练习写作:尝试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可以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渐提升难度。写作练习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1.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焉【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 2、与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4、何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乎:主要表疑问:子见夫子乎?《论语》,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3、者:······的人: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代词:者边走,那边走〈醉妆词〉 4、也:判断句式的代表语,用于句末:廉颇,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提顿语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 5、若:你:若毒之乎?《补蛇者说》翻译:你怨恨它(代指补蛇的差事)吗?;连词,如果: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左传》 6、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⑨皆知大王***而贵马也.(《优孟衣冠》)10一丝而乳,以至于寸.(《乐羊子妻》)11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__1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教颐传》)_13从军平阵,以功除峨州刺史.(《循吏辛公义》)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11至13中“以”采用删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这表明1112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请看下面的例子.14儿妾食麦而已.(《任其人》)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17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绷酒翁.(《太尉平乱》)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19何后期为?(《穰苴执法》20帝愀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张释之执法》)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状语,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含义.181920句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
三、虚词18个有哪些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维唯、已、矣、犹、哉。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18个虚词和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