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1-28 01:39:56
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是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是说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这句话也是在暗示我们要勤学多问,不要为自己的不知而感到羞愧难堪,人就是因为不知才要去询问探索,也正因有如此的求知欲,才能知道得更多。不知不可怕,可怕的耻于发问,耻于向别人学习。
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
1、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出处: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白话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4、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左右,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5、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6、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三、人生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
1、这句话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师说》。
2、原文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直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各种知识与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惑呢?
4、韩愈想表达的意思是:既然我们对世界与自身一无所知,就需要不断学习,向懂行的老师请教。
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7、可见,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要努力学习,才能拥有知识,获得智慧,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8、朋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非:不是。知:懂得。之:指知识和道理。孰:谁。惑:疑难问题。因此“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是说: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五、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意思
1、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4、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6、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7、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
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