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的别称,有哪些词语称呼古代高考录取
来源:择校网 时间:2025-02-03 20:36:23
一、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状元、榜眼、探花。
nbsp;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那么下面咱们来说说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详细内容
01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02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03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二、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之称叫什么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之称,考场称为什么:贡院
科考等级:
1)【乡试】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即有资格参加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副榜称贡生。乡试中试的举人,第一名成解(jiè)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称经魁,第六名叫亚魁,第七名以下,均称文魁。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倘若哪位县级官员退休,病故,丁忧或被朝廷查办罢官时,举人就有机会补缺做官。
(2)【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有了贡士资格,才能参加最后一关考试殿试。
(3)【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三、古代高考的考场别称
古代高考的考场别称有“坛场”、“斋戒场”、“闱场”等。
1、“坛场”意为把神坛当作考场,在坛前设置桌椅让学生们在坛前答题。据史料记载,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的东晋时期,废除了“博士一第,郎官一第”的考试制度,而采用了“乡试、省试、殿试”的制度。其中殿试就是在神坛上进行的,考生需要根据考题在坛前操作。所以古人称殿试考场为“坛场”。
2、“斋戒场”则是考生们在考试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戒律和清规戒律的净身之地。在考试时,由监考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斋戒场,进行为期三天的宿禁,期间不得沾染任何物品,并要求进行礼佛、念经等佛教仪式,以寄托对考试的敬重和信心。传统认为这样可以驱邪祛病、佑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3、“闱场”其实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院试”考场别称。所谓“院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个环节,主要考察的是考生们的文章才华和警觉机智。这一环节是在官方指定的院落内进行的,所以也被称为“闱场”。
古代高考的考试制度和考场情况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公务员选拔制度的代表,自隋代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其中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按照地域分为若干个考区,每个考区选拔出应试人数不同的举人,称之为“解元”、“贡士”或“会元”等。
会试则不再局限于考区,而是在省会或国子监(唐代)设置考场,由各省廪生和上一级考场的胜出者参加。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选出人才,称为“进士”。
在科举考试时期,考生需要通过多次级别的考试才能成功。例如,虽然参加了乡试,但要参加会试必须通过乡试,再到会试现场参加答题,而后通过会试,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如果参加殿试,必须通过会试。除了考试内容以文言文为主外,考生还需要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如平身进馆、赤膊裸足、低头进阁等。
在考试地点方面,乡试考场通常建在市镇的文庙或庙宇内,称为“乡贡场”,或建在市镇商家的门楼、厅堂、转角楼、临街出店或校场子,称为“街楼场”。会试场地通常设在省城内的官署中,因其规模宏大,也称为“大考场”。而殿试则是设在皇宫内的神坛上,此时就有了“坛场”和“闱场”等考场别称。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数代,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变迁,其规模、范围及功能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科举考试的考场情况,都是中国古代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部分。
四、有哪些词语称呼古代高考录取
1、高中[ gāo zhòng ]〈动〉旧指科举考试中选,现也用于指考上高等学校。
举例:在这期间他还高中状元,一路仕途坦顺,以文才武略为皇帝屡建奇功平定四方,最终拜相封侯。
2、及第[ jí dì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引证: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翻译:之后的两年,所有和他一块科举应试中选的人,都非常有名声。
3、登第[ dēng dì ]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引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编修之职。”
翻译:年轻的时候就在科举中录取,被封了翰林编修的职位。
4、登科[ dēng kē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引证:清·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翻译:儿子九岁的时候,父亲在科举中被录取。
5、高第[ gāo dì ]常指科举中式。
引证: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尽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怅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翻译:如果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亲,就会笑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有一天中了科举,大家又会后悔,怨自己当时没长眼睛,感叹女儿没有这份福气。
古代高考的别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有哪些词语称呼古代高考录取、古代高考的别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